(資料圖)
巴東縣博物館藏舊縣坪出土宋代青瓷碗。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到過舊縣坪遺址參觀的人,應該會聯想到《清明上河圖》這幅展示北宋都城風情的名畫?!?月29日,回憶起巴東舊縣坪遺址發掘過程時,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教授王然動情地說,“根據現有發現可以推測出,這座看似偏僻的小縣城,北宋時處處可見充實富裕、歌舞升平的場景?!?/p>
走進巴東縣博物館的展廳,舊縣坪遺址出土的瓷器琳瑯滿目。這些瓷器顏色豐富,有白瓷、青白瓷、青瓷、彩瓷、褐瓷,胎質細膩,釉色純凈;裝飾花紋繁復,有印花、刻花、繪花;有北方的鈞窯、汝窯、耀州窯的產品,也有建德窯、景德鎮窯、龍泉窯、湖泗窯等南方窯口的產品。巴東縣博物館副館長李剛介紹:“在舊縣坪這座小型‘北宋瓷器博物館’里,可以看到當時所有窯系產品。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宋代錢幣,足可見宋代商業的發達?!?/p>
從器類來看,除了完備的各種生活用具外,大量文化娛樂用品的出土是舊縣坪遺址的一大特色。數百枚陶制、石制、蚌殼制的黑白子、象棋子,讓人不禁想起“閑敲棋子落燈花”的意境;各式各樣的硯臺、形形色色的鳥食具,仿佛能穿越時空,看到物品主人的風雅。“這個骰子和我們現在用的一模一樣!”前來參觀的游客李琴琴表示,從未想到,早在宋代時這座小城便已經有如此豐富的娛樂生活。
“舊縣坪從城市生活、城市規劃,到倉儲制度都相當規范,還匯聚了來自南北各地的商品。從這里可以看出,北宋商業和交通發展到了一個高峰,同時也清晰反映出宋代長江流域的開發程度。”王然說。
南宋乾道六年,陸游由巴東舊縣坪入川時,寫下“荒村寇相縣,破屋屈平祠”的詩句。為何舊縣坪從巴東縣治淪為陸游筆下的荒村,這份繁榮為何戛然而止?
在當年的考古發掘中,王然帶隊發現,舊縣坪衙署曾經過兩次改建,工作人員在兩層遺址的中間發現大量淤沙,這表明舊縣坪可能曾遭到江水泛濫和滑坡、泥石流的摧毀和掩埋。后來,巴東縣治也因此從舊縣坪所在地,遷往今江南巴東縣址,舊縣坪也因此漸漸荒廢,榮光不再。
“2003年三峽工程開始蓄水時,我就坐在舊縣坪岸邊的椅子上,久久不愿離去,看著江水在我腳下一點點漲上來?!鼻昵?,一座小城興起又落敗,千年后,這座小城重現天日,又再度隱沒于江水之下。再訪舊縣坪,讓來者不禁感嘆滄海桑田之巨變。王然說:“可也正因為被廢棄,舊縣坪才不至于被人為損壞;正因為突然被泥沙掩埋,才能把城市樣貌保存得如此完好,為我們留下窺探宋人生活的一扇窗?!?/p>
時至今日,在人們的印象中,談及三峽地區的歷史文化遺址,奉節的白帝城、秭歸的屈原祠總是耳熟能詳。王然認為,作為全國唯一一例全面揭示的宋代縣城遺址,巴東舊縣坪遺址的揭示,既全面展現了宋代的城市風貌,也展現了長江文明發展過程中文明的演變,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三峽地區、乃至長江流域歷史文化遺存研究和開發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于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