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舊縣坪宋代官署區建筑坍塌堆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供圖)
寇準在這里留下“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的名句,并于此踏上仕途;千年后,江水緩緩流過,水下的古城靜靜訴說著小城春秋。6月17日,記者來到巴東舊縣坪遺址旁,當年繁榮的宋代小城早已被江水淹沒,站在遺址上方的大橋,但見兩岸碧巖千仞,大江奔涌東流。
面朝長江,巴東縣博物館副館長李剛介紹,江水之下的舊縣坪遺址原本位于一片臨江緩坡之上,面積約為20萬平方米。2001年至2003年,在三峽水庫二期蓄水前,武漢大學考古系、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了一支30多人的考古隊,對這里展開搶救性考古發掘。
經過緊張的發掘,考古隊員清理出的兩宋遺跡有街巷72條,分屬不同功能區的房屋147座,倉儲遺跡18座,溝渠56條等;出土遺物有瓷、釉陶、陶、石、銅、銀、鐵、玉、骨等各類器物共計1496件,另有各朝代錢幣上萬枚,出土漢、六朝、宋、明時期的墓葬共16座,大部分器物現藏于巴東縣博物館。其間的出土瓷器數量眾多且品類豐富,李剛介紹:“舊縣坪出土的瓷器幾乎囊括當時所有窯系產品,可以說是一座小型‘北宋瓷器博物館’。”
在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考古與文明”展廳,一座沙盤復原了舊縣坪遺址的全貌:東為居住區,西為官府區;街巷規劃頗具匠心,風格平穩對稱,道路縱橫排列、四通八達;建筑特點為高臺平地立柱、木構梁架;衙院與一般民居采用的干欄式建筑風格迥然不同,體現出官府的氣派。此外,武漢大學考古系通過大面積勘探,以及全面的系統考證,確定巴東舊縣坪遺址是隋至宋代的巴東縣治所在地。由于具有豐富的歷史和學術價值,巴東舊縣坪遺址2002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22年入選“湖北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舊縣坪遺址是到目前為止,整個三峽庫區已發掘城址中保存最為完整、規模較大、現存遺跡最豐富的一處。”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教授王然是當年舊縣坪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隊領隊,他表示,舊縣坪遺址文化內涵上自商周,下迄明清,其中最重要的是六朝至宋代,是當時巴東舊縣城所在,也是全國唯一一例全面揭示宋代縣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在約20萬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內,揭露出保存較好的六朝時期的城墻、城門、道路、房址;隋唐時期的縣衙遺址、倉庫和石板路面;宋代的民居區和官府區以及寺廟建筑、街道、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遺址為了解隋唐至宋代舊縣坪的規模、布局和建筑風格提供了科學依據,是研究中國城市規劃史、建筑史以及宋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考古學材料。”王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