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在鄂高校學生大都已進入暑假時間,湖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學院漢劇班學生宋子欣并未空閑,她在為多媒體兒童劇《十二生肖》的演出做準備,劇目中有漢劇元素,雖然宋子欣在劇目里“跑龍套”,但她依然非常重視,“每一次上臺的機會都要珍惜!”
6年前,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文化廳聯合下發《關于做好2016年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定向招生工作的通知》,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委托湖北藝術職業學院開辦楚劇、漢劇和黃梅戲3個定向班,面向全省應屆小學畢業生招收了表演、演奏學員共158名,按照7年培養期進行定向培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規模最大的一次戲曲專業招生行動。
宋子欣就是招收的158名學員中的一員。近日,他們完成了7年制的第6年學習,迎來校園生涯中的“畢業季”,并將于9月份入團進行為期1年的實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印象最深是“練功”
談起6年前的招生選拔,黃梅戲班班長程英杰坦言自己對培養方案“完全沒概念”,只是因為喜歡戲曲才報了名。
進班后的第一節課就把他“嚇到了”——兩位老師手執教鞭,指導學生練習“毯子功”,這是一種兼具柔軟和力量的戲曲技巧,也是戲曲演員的基礎功夫。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已經經過了評估,但十二三歲的孩子一來就要壓腿開腰,也著實有些“拿不住”,班主任張建蘭安慰學生:既來之,則安之。
一句“安之”,就是6年。早上6時起床,20分鐘后開始練早功,早飯后便是戲曲基本功、劇目課程和文化課交替著上。在學校的日子,除了三餐和睡眠,其他時間都在練功和文化課中度過。
在校時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學生們的答案多半是練功。
楚劇班學生平紫怡回憶,趕上秋冬季,早上6時左右,天都是黑蒙蒙的。一天大家來到練功房練早功,發現停電了,心中竊喜,以為可以休息小半天。老師來了之后只說“基本功一天都不能斷”,大家摸著黑練了一早上。
戲曲傳承不停歇
一同努力的還有戲曲老師們。招生之初,省戲曲藝術劇院和湖北藝術職業學院也簽訂了《湖北地方戲曲定向班后備人才培養協議書》,湖北藝術職業學院為定向班配備了30多名專任教師,省戲曲藝術劇院聘請專家、抽調20多名演職人員,選聘30多名退休老師承擔唱腔與劇目排演的教學工作。老師們不辭辛勞,不計得失,傾心傳授畢生技藝。
努力和堅持最終換來了收獲。
在劇院和高校聯合培養的背景下,學生們的日常除了在校學習,還會參與院團的演出任務,在戲曲惠民演出活動和“紅色文藝輕騎兵”的舞臺上,都能看到學生們的身影。
在比賽中,他們也頻頻獲獎。2019年漢劇班蔡揚帆榮獲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職組(戲曲表演)個人二等獎,馮玥函榮獲個人三等獎。2021年楚劇班平紫怡,漢劇班宋子欣、鄒雨含榮獲全國職業院校藝術專業技能(戲曲表演)團體賽二等獎。漢劇班學員馮玥函、邵運豪演出的劇目《叢臺別》,入選第九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劇目展演。
今年暑假,學生們大都會在院團度過,若院團沒有演出安排,在家中也要練習,總之就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經過6年的磨合,學生們對院團已經非常熟悉。對于即將到來的入團實習,在憧憬和期待之外,他們更明白自己的責任。“入團前是學生,犯錯了挨批評,老師們總會擔著,入團后就是院團里的工作人員,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程英杰說,戲曲是一直要走下去的路,無論在哪里,他都是一位學員,多請教、多學習,把戲曲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