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楓樹嶺鎮立足“一源一特色”發展特色農業,結合夏峰片區的土地資源、氣候、產業現狀以及自古種植紅高粱的傳統,通過連片發展帶動,種植了千畝紅高粱,同時建成了遂安燒“共享酒廠”、上江村酒坊等企業。
夏峰片區依托大下姜的品牌和平臺優勢,著力打造以紅高粱為主題的農業精品特色產業,以此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千畝紅高粱
上江村坐落在千島湖西南湖區薛家源水域岸邊,豐家源溪流貫穿而過,這里被譽為“崇文里居”,建村歷史有1600多年。今年,全村共種植了430畝高粱地,其中集體流轉的黨建消薄基地170畝,幾位大戶種了160畝,剩下的都是村民每家每戶種一點。
這幾天,淳安縣楓樹嶺鎮上江村迎來了紅高粱成熟采收季,村民們在田間地頭忙著收割高粱,手上的鐮刀上下揮舞,雖然辛苦,但人人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村民說,今年夏天的旱情比較嚴重,紅高粱的產量略有下降,好一點的田地畝產六七百斤,差一點的只有三四百斤,今年高粱的收購價格在每斤3元左右。
該村書記江齊紅介紹,現在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60歲以上的勞動力占了大多數。高粱容易種植,對勞動力要求不高,成熟期只要3個月,正好和油菜輪作,十分符合現在村子里的勞動力情況。
“原先很多田地要么被拋荒,要么就是種一點蔬菜自己吃,不產生什么經濟效益。現在這些田地都種上了紅高粱,農民可以直接賣高粱賺錢,也可以釀成酒賣錢。實在無力耕種的老人,還可以把田地流轉給集體或大戶收租金,或者去酒坊打工賺錢。”
此外,高粱成熟時節,成片成片紅高粱景色壯觀,農民收割、脫粒、晾曬等勞動場景非常有民俗特色,吸引了大批攝影愛好者來這采風,這些都是“大下姜紅高粱”經濟的增長外延。
“上江紅”和“遂安燒”
在夏峰片區,當地村民自古就有釀造高粱酒的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年間。據豐家源村宗譜記載,公元1150年,遂安獅城因宋高宗趙構嘉獎,大擺酒宴三天,因道路不暢,外界美酒無法運達,便自釀白酒,遠近鄉里品此酒后均稱贊“玉液瓊漿、美酒佳肴”,這便是遂安燒酒的起源。
近年來,上江村通過招商引資,豐家源村通過集體經濟,都創立有當地特色的高粱酒品牌,分別叫“上江紅”和“遂安燒”,其中“遂安燒”還被評為淳安縣縣級非遺。
農戶種植一畝紅高粱的收入是一千多元,如果把自家高粱送到酒廠釀造,每畝600斤高粱可釀出210斤高粱酒,按照30元一斤的價格計算,600斤高粱就變為六千多元錢。未來,隨著“上江紅”“遂安燒”品牌越做越好,這個數字還會上升。
本身價值不高的紅高粱,加工做成高粱酒之后,效益就能成倍增長,“紅高粱事業”成為當地政府帶動村民共同富裕的重點產業。
豐家源村還和杭州煙草公司簽訂了400萬元的銷售合作協議,來解決白酒銷路的問題。該村書記豐龍華表示,為此專門定制了一款名叫“千島小曲”的白酒產品,二兩一瓶。“目前已經賣出了12萬瓶,產生經濟效益130多萬元。”
今年,兩個村的白酒已經窖藏了兩三年,酒味更加醇厚。據悉,楓樹嶺鎮計劃在月底舉辦的“大下姜第四屆紅高粱旅游文化節”上舉行藏酒開壇儀式,歡迎大家前去品嘗。
(商報記者 張凡 通訊員 王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