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氣溫低,本地蔬菜生產力往往會受到影響。然而,細心的市民可能發現,盡管近期武漢遭遇寒潮,氣溫下降,但市場上的蔬菜依然保持了較低價位水平,各種“一元菜”甚至成為市場主打。
秋冬季節里,農戶們集中采收蔬菜
數據顯示,武漢本地的在園蔬菜面積達到71萬畝,不僅每天的采收量達到了7000噸以上,可以上市的蔬菜種類也非常豐富。這個冬天,以蔬菜為代表的本地農產品就能把市民的菜籃子填滿。
(資料圖片)
菜價下行讓冬季平價菜“管飽”
12月8日上午,漢口三眼橋的一座露天菜市場,擺在路邊的多種“一元菜”受到了市民的青睞。
“花菜只要1塊8毛錢一斤了,沒想到現在還能買到這么便宜的菜。”挑了一大朵花菜的市民黃先生,又將目光投向了另一個蔬菜店面門前擺放的葉子菜。價簽牌上寫著1元和1.5元的字樣。“毛白菜1塊錢一斤,小白菜1塊5一斤,不能挑,用手抓。”在店主的提示下,黃先生抓了滿滿一大袋毛白菜,稱過以后只要2元錢。
記者在這座市場里探訪發現,菜價較11月底時整體又有明顯下降。有攤主介紹,花菜從每斤2元至3元降至每斤1.5元至1.8元;萵苣從每斤2.5元降至2元,小白菜從每斤3.5元降至3元……還有白蘿卜、包菜、大白菜、土豆等各種大路菜的價格也明顯下降,每斤1元上下的蔬菜比比皆是,有市民笑稱,這個冬天在武漢,平價蔬菜“管飽”。
為設施大棚“穿衣”保證正常出產
本地蔬菜的集中出產和穩定供應,是冬季蔬菜市場量足價穩的重要原因。背后,更是農戶們對設施大棚提前“穿衣”御寒保證正常出產的辛苦付出。
早在11月底的寒潮到來之前,江夏區金口街一座蔬菜種植基地的負責人譚良武,就組織農戶們給每個設施大棚內的蔬菜產品蓋膜御寒,便于它們正常生長。“每年冬天,都要面臨御寒的問題,慢慢就找到了一套有效的方式。”譚良伍說,他們將薄膜在繩索的拉扯下,直接吊在了大棚鋼架上,然后讓薄膜貼著棚架,這樣就給蔬菜騰出了生張的空間,又能夠實現保暖:“棚內的空間變大以后,苗子能夠更從容地生張,成活率和出產率都會提高。”
12月初,在武漢黃陂六指街甘棠劉灣村,種植多種蔬菜的魏正輝每天都忙著將地里的紅菜薹、紅薯尖采收、上貨、送走。在他經營的蔬菜基地里,一棟棟蔬菜大棚整齊有序,不少村民提著菜籃在采收新鮮蔬菜。“現在正是本地紅菜薹、薯尖等秋季蔬菜大量上市的時候,今年產量還比較可觀。”魏正輝說,隨著四季美農貿城恢復正常經營,基地里走貨量又有了明顯提升,一天上市的蔬菜總量能夠達到4噸。
秋冬季節里,農戶們集中采收蔬菜
武漢紫金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彭傳紅也介紹,這個冬天里,400畝的基地平均每天至少有五六個蔬菜品種采收,一天的蔬菜上市量有七八噸。
20余種本地菜每天上市5500噸
記者了解到,11月底時,武漢市為確保本地農產品隨時調得出、供得上,梳理了411家“菜籃子”產品生產保供主體,建立了《武漢市重點“菜籃子”產品生產保供主體名錄》,全力夯實“菜籃子”產品的生產保供基礎。
來自武漢市農業農村部門的統計顯示,目前,該市的在園蔬菜面積達到70余萬畝,果蔬品類達到20余種,包括茄子、黃瓜、辣椒、番茄、油麥菜、小白菜、大白菜、菜薹、圓包菜等。
其中,葉菜類蔬菜(含大白菜)16.2萬畝、茄果類4萬畝、瓜菜類6.8萬畝、豆類4.6萬畝、甘藍類6萬畝、根莖類(含蓮藕)29萬畝、蔥蒜類1萬畝,其他3.2萬畝。預計近一個月內可采收上市量約16萬噸,一周內可采收上市量約4萬噸,日均可采收上市蔬菜5500噸以上,有效保障市民“菜籃子”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