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長河》劇照
湖北省圖書館所藏的清乾隆年間《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內頁
中國水利博物館所藏的清康熙年間《靳文襄公治河書》抄本
(資料圖)
中國水利博物館所藏的清康熙年間《靳文襄公治河書》抄本
熱播歷史劇《天下長河》于近日收官,并斬獲豆瓣評分8.1分的好成績。全劇焦點集中在朝堂,主線圍繞主角靳輔、陳潢治理黃河展開。劇中人物命運皆在變化之中,康熙皇帝與大臣之間的關系也十分微妙,道盡了人性和人心。
劇中,由康熙皇帝親自提拔任命的、“實心任事”的治河大臣靳輔與陳潢功績斐然,但后來也受到康熙皇帝的懷疑,不得善終,死后享哀榮,讓觀眾喟嘆不已。靳輔、陳潢臨死之前,呈交給康熙皇帝的著述《治河方略》等,讓康熙皇帝百感交集,也令觀眾印象深刻。
近日,極目新聞記者從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圖書館、中國水利博物館查詢到這些著述、古籍,與讀者分享。
《治河方略》留傳后世有多個版本
湖北省圖書館古籍部相關工作人員向極目新聞記者介紹,此書是清代靳輔(1633年-1692年)所著,原名《治河書》,成書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當時未有刊本。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崔應階根據靳氏家藏八卷本重編,改名為《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始有刊本。全書記載了17世紀黃、淮、運河決口泛濫及治理的過程。全書共十卷,附卷首一卷。卷首為圣諭4道、進書疏1道,另有《黃河圖》等7幅圖。正文部分,治紀第一,次川瀆,次諸泉,次諸湖,次漕運,次河決,次河道,次治記,次奏章,次名論;后附《河防述言》《河防摘要》。
靳輔臨危受命河道總督
電視劇《天下長河》中,靳輔為河道總督,執掌河道最高官員,每年坐堂不超過5天,其余時間都奔波在河道上,甚至與河工一起做工。這樣的情節讓人動容。極目新聞記者也在古籍《治河方略》中看到了“風餐水宿二十余載”的描述。
據中國水利博物館研究人員劉荻介紹,《天下長河》中靳輔任河道總督的故事背景與歷史相符。“明清之際,連年戰亂,黃河失修,水患頻發,形勢危急。清軍入關以后,上起河南開封,下至江蘇淮安,幾乎年年決口。黃河在數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四處沖決。”
劉荻介紹,康熙初年,河患較順治朝有增無減。對清政府而言,更為重要的是關乎國家根本的400萬漕糧,由于黃河的沖決導致無法運抵京城。官員的俸祿、軍隊的餉銀、民眾的生活需要均仰賴于此。清王朝要鞏固封建統治,就必須保護運道暢通,要運道暢通就必須整治黃河。所以,康熙親政以后,“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書宮中柱上”,作為清政府面臨的頭等急務,時刻不忘。其后兩項,最終都落腳到了黃河的治理上。
從康熙元年至康熙十六年(1662年-1677年),黃河決口達六、七次之多。在此期間任河道總督的楊茂勛、王光裕等人治河無方,上下決口,疲于奔命,效果極差。康熙十六年,王光裕被解職勘問,任命“實心任事”安徽巡撫靳輔擔任河道總督。
治河卓有成效保黃河安瀾
靳輔受命之時,整治黃淮運弊壞到極點。河道不同于地方官,某種程度上是看天行事,經常是上下潰決,朝不保夕。大多數官員都以畏途視之。靳輔接到任職以后,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三月接到命令,四月初即到宿遷河道工地。他先沿黃河河道上下勘查,三個月后的七月初六,一日內奏上八疏,向康熙皇帝匯報其治河的理念,呼吁迅速地開展全面治河。
靳輔治河的主要思想是要著眼黃淮運的全局統籌治理,而不是局部的、短暫的堵口或勉強維持式的治理,并且按里設兵,劃堤分守。而靳輔在后來與康熙帝的對話中則提到說“凡臣所經營,皆潢之計議”。這說明該系統的治河理念乃是靳輔的幕僚陳潢所作。
在得到皇帝首肯后,靳輔很快就投入到了治河事業中,治河舉措與他所上奏的意見基本相同,前后共計治河達12年之久,前期主要是解決河患問題,后期重點解決漕運問題。經過靳輔的治理,基本改變了清初以來河患嚴重的局面,使黃河河道趨于安穩。運河也新開180余里十分順暢,促進了南北交通和物資交流。
靳輔陳潢被罷官也是史實
據中國水利博物館研究人員劉荻介紹,靳輔、陳潢后因政治斗爭被罷官也是史實。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靳輔提出在高家堰以東再修一道堤防,導引堰下泄水進入淮安清口,這一設想基本推翻了康熙皇帝主張的疏浚下河入海的主張。這些奏議與主張迅即引發朝堂的一場兩個派系之間的大爭論。最終,在這場爭論中,靳輔被革去了河道總督的職位,他的核心幕僚陳潢也被革去了康熙南巡時所授的僉事道銜。靳輔罷官的背后,更多的是康熙中葉的黨爭以及皇帝想在治河方面樹立絕對威信所導致的結果。
靳輔被革職的第二年,康熙皇帝再次南巡,在河工現場,對靳輔的高家堰工程再次表示認可。舟行運河時,又聽到民眾船夫皆稱贊靳輔的治河功績。康熙皇帝感慨之下,恢復了靳輔的原有品級。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再任其為河道總督,不過由于年老體衰,上任僅5個月就奏請病休,又過了4個月在任所去世,終年六十歲,清廷按例給予祭葬,賜謚“文襄”。
藏書圖片由湖北省圖書館、中國水利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