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 湖北日報評論員 程曼詩
武漢都市圈發展又提速了。記者從省發改委獲悉,《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已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這是國家批復的第7個都市圈規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經過40多年城鎮化和城市經濟發展,以中心城市為龍頭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已成為中國城鎮化空間格局的新特征。躋身都市圈“國家隊”,意味著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邁入新的歷史階段,也意味著武漢都市圈打破壁壘、暢通流動的責任更重了。
從武漢城市圈到武漢都市圈,規劃尺度的縮小,讓城市間協同的抓手更加精準。都市圈的本質特征是同城化。城市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是同城化的前提。而城市間的相關性,更大程度地影響著同城化進程的質量。建設都市圈,并不是一味追求中心城市變得更大,而是要強化其輻射帶動作用,縮小與周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對城市高質量發展,解決行政區劃難以解決的問題,治理水平和效果提出了更高期待。
12月11日起,武黃高速公路停止收費,對降低城市間通行成本、促進都市圈內要素流動有積極作用。綜合來看,目前武漢都市圈發展的潛力大,尚待優化的存量空間大,進入“國家隊”后更要轉化為內部改革的力度更強、機制更活、后勁更足。
以更大作為打破行政壁壘,變“筑墻”為“推墻”,變“斷頭路”為“連心路”,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生態文明、融合機制等方面互聯互通,在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實現“1+3>4”的一體化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