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助力農民增收。
(資料圖片)
仲冬時節,寒潮紛至。團風縣黃湖新村5000畝綠茵茵的油菜在寒風細雨中搖曳,肥沃的土地承載綠色生機。一個多月前,一臺臺油菜播種機在這片農田里來回穿梭,旋耕、滅茬、起壟、施肥、播種幾道工序一體化操作,一畝畝秋后的稻田變成了溝壟整齊的油菜田,如今整齊的油菜苗一望無涯。
“這塊近萬畝高標準建設的農田,算是我縣高標準建設農田的加強版,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機能耕、旱能灌、澇能排。3戶大型農業合作社活躍在其中,在這一地難求,農戶田地流轉畝均600到800元,種糧大戶每畝收益 500元以上,靠種水稻造福了一方百姓。”團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負責人張明介紹說。
建設高標準農田精準滅荒,帶動農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后續跟進,讓閑置的耕地俏起來、火起來,這一做法十分成功。“以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為抓手,組織合作社共同參與,共同規劃,瞄準農業短板,農戶所需所盼,設計單位勘察規劃,確定建設地點,讓工程設計接地氣、暖民心、解民憂,解決實際問題,讓項目發揮效益。”團風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建軍說道。
2019年到2022年,團風縣堅持問題導向,攻堅拔寨,全縣10個鄉鎮共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7.19萬畝,完成資金投入13285萬元。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道路網絡、排灌渠系、土壤質量得到充分改善,呈現出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新格局,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今年8、9月間,連續高溫,大多農田遭受嚴重旱情。面對災情考驗,團風縣高標準農田工程顯示了威力,農田泵站順利出水,溝渠送水到田間地頭,發揮了抗旱保豐收的重要作用。
在全縣各鄉鎮改變農田靠天收成的狀況。上巴河鎮黃泥崗村位于地勢高處,遇到旱情基本顆粒無收。2021年,建設37千瓦提水泵站,疏通進水渠系3000米,實現了引流提水灌溉,修建蓄水塘堰4口。“現在我們村灌溉水源充足得很,周邊的新河村還經常找我們借水灌溉。”該村黨支部書記馬芳初得意地說。
團風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馮國彪介紹,近4年來,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全縣糧食生產面積逐年擴大,小麥、油菜種植面積年增幅在50%以上。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簡報專題推介團風經驗:為穩糧擴油打下堅實基礎,也為南方地區開發利用冬閑田擴種冬油菜提供了經驗和模式。高標農田建設提升了全縣農機裝備水平,團風縣被農業農村部授予“第三批率先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目前,團風縣正緊緊圍繞六大鄉村振興示范區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讓產業、農耕、農旅有效結合,拓寬強農富民路徑。
“堅持政府主導、多元參與,部門協作,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引導帶動農民群眾、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堅持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設數量與建設質量并重,工程建設和建后管護并重,確保建一塊成一塊,為國多產糧,為民多增收。”團風縣副縣長彭哲說道。
(陳緒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