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湖北日報評論員
近日,一位網(wǎng)友的建議在朋友圈刷屏:“如果‘陽’了的話,丟垃圾的時候最好消殺一下……好多垃圾清運人員是老人,他們更弱勢”。建議得到不少人響應,接力倡導“鵝頸式”丟垃圾。
數(shù)據(jù)顯示,戴口罩仍是疫情防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有媒體報道,12月14日,某地一女子坐地鐵時未佩戴口罩,工作人員及輔警上前勸說時,女子堅稱自己身體健康不需要戴口罩,并表示,有病毒的才應該戴。
當前,各地正持續(xù)推動疫情防控優(yōu)化措施落實落地。網(wǎng)友“鵝頸式”丟垃圾的建議得到呼應,因為符合人們對公共衛(wèi)生健康的認識,契合安全防護常識。公共空間不戴口罩受到指責批評,因為違背科學、必要的防疫要求,也違背社會大眾的基本認知。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行我素,能奈我何,在有的事上可能不會產(chǎn)生什么惡劣后果,但在疫情防控措施優(yōu)化的大背景下,這樣的心理認知、行為方式,會滋生風險,埋下隱患。
維護自身健康,照應公共空間,很多事并不需要經(jīng)歷艱難的痛苦抉擇、重大的利害權衡,甚至都不需要靠多么大的勇氣和堅韌來支撐,不過是舉手投足間,簡單就能做到。
孤樹淋風,搖擺無助,眾木成林,不懼風雨。
為自己,為他人,且從一個個“簡單”處、一件件“簡單”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