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出中國第一根實用型光纖
趙梓森,1932年2月出生于上海市。小時候的趙梓森特愛搗鼓些小制作,制造過氫氣球、礦石收音機和滑翔飛機模型和小提琴等。看到別人有玩具飛機,他也“心癢癢”,于是自己使出渾身解數做了一個模型飛機。恰好上海組織學生模型飛機比賽,趙梓森把自己心愛的作品拿去參賽,沒想到還得了名次,他更沒想到當時的上海市長還親自給他頒獎。
【資料圖】
1954年,大學畢業的趙梓森被分配到武漢電信學校當老師,繁雜的基礎教學工作之外,他依舊醉心于自己感興趣的制作和技術發明。一有閑暇時間,還會自學研究生課程,惡補日語英語俄語等外語。
1969年,北京郵電科學研究院將國家科研項目“激光大氣傳輸通信”以及項目執行人員轉移到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到了1971年,院領導認為項目進展太慢,要求“技術好的”趙梓森加入進來,并牽頭負責。
1974年,在一無技術、二無設備、三無人員的情況下,趙梓森開始了中國的光纖攻關。一次實驗中,趙梓森不小心將四氯化硅液體噴進右眼。由于氯氣釋放濃度太大,眼睛劇痛,暈倒在地。同事們趕緊將其送進醫院。“到了醫院,醫生都愣住了,沒見過這種情況,不會治。”趙梓森說,“后來我跟醫生說,用蒸餾水沖洗眼睛,然后打吊針消炎就行。”眼睛剛消腫還未痊愈,趙梓森又回到了實驗室。
1976年,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一個清洗間改造成的實驗室里,一根長度為17米的玻璃細絲——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從趙梓森手中緩緩流過。測試結果顯示達標。中國第一根光纖就這樣誕生了。
在當年舉辦的“郵電部工業學大慶展覽會”上,趙梓森通過自行研制的光纖,成功傳輸黑白電視信號,引起國家的重視。光纖通信因此被破格列為國家重點攻關項目。我國的光纖通信技術從此邁入了“快車道”。
趙梓森(楚天都市報記者蕭灝攝)
40年天天自學,一生都奉獻給光纖
2018年8月,楚天都市報記者曾獨家采訪過86歲的趙梓森院士。當記者提問“您大學畢業后做了20多年中專老師,會不會覺得才華無處施展?”
趙梓森分享道,當時跟他一起分配來的大學生,有清華大學的第一名,有其他名牌大學的,他們都覺得在中專教書很容易,不在話下,平時都在打牌下象棋。“但我在思考,國家需要大建設,你只要有本事,就一定有事情可做,有大事可做。所以那時候我天天學習,把研究生課程學了,把日語英語俄語都補上了。我不覺得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發揮,因為教書不容易,我以前不是考第一名的人,但我當老師,我的班級平均分數永遠第一。不要覺得自己只是個中專教師,將來會有大事給你做的。你學4年大學有什么用啊?我是40年天天都在學!”
1995年,趙梓森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后,趙梓森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但仍擔任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首席顧問,擔任華中科技大學等學校的博士生導師,已是87歲高齡的趙梓森每天堅持上網查看國內科技學術網站,時常奔赴各大城市甚至海外參加各類學術活動。
趙梓森對自己在我國光纖通信技術上的重大貢獻總是看得很淡。每每有人敬稱他為“中國光纖之父”時,趙梓森都會擺擺手說,“就是我不搞光纖,還有別人會搞光纖,光纖是世界發展的方向,誰都會跟著來,我只是先走了一步而已。”“至于當不當‘父’,只要我做的事情能對老百姓,對社會有用,我就很高興了。”
趙梓森一生都在科研領域“奔跑”,他常說:“技術永遠是不斷發展,我們不抓緊推進,就會落后于人。中國現在的光纖,已占世界光纖市場的半壁江山。接下來,我們要使用新材料,做更高水平的光纖,繼續在世界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