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摘要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資料圖片)
新聞故事
“線索總數346條,緊急線索數40條。”12月5日,湖北省金融活動風險預警平臺數據屏幕上數字跳動。該系統正在對全省200萬家企業進行金融風險活動實時監測。
金融安全,一頭系著社會經濟命脈,一頭連著百姓的“錢袋子”。
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介紹,今年以來,我省非法集資新案、陳案均大幅下降,地方交易場所風險逐步化解,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守住了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1.5億條數據夯實預警平臺
今年6月,在2022年度湖北省暨武漢市防范非法集資宣傳月宣傳儀式上,湖北省金融活動風險預警平臺正式發布上線。
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規劃建設的這一平臺,整合了政務數據、監管數據、互聯網輿情數據、第三方機構數據以及信訪、舉報投訴等其他數據在內的1.5億條數據,劍指非法金融活動早期預警難、穿透識別難、監管覆蓋難。
該平臺構建多類金融防控模型,聚焦地方金融組織、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企業和其他企業三大主體,對全省企業從11個維度、80多個指標進行全息畫像分析和風險預警監測。
今年,在養老領域非法集資專項整治工作中,該監測預警平臺發現68家企業疑似存在相關風險,并將線索移交有關執法部門。同時,平臺對全省注冊企業進行監測,篩查出涉及投資“養老項目”、銷售“養老產品”、開展“養老服務”的企業1500余家,形成“疑似養老風險名單”,輔助開展線下核查。
讓防風險意識入腦入心
多層次、立體化、廣覆蓋的宣傳教育,有助于從源頭上遏制非法集資高發蔓延勢頭。我省創新方式,開展全省范圍的集中宣傳和日常宣傳,持續推進防范金融風險宣傳教育進機關、學校、企業、社區、農村、家庭、網點等“七進”活動。
9月28日,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公益宣講活動走進武漢市南湖老年大學。來自金融機構的志愿者,以身邊常見的非法集資案例向老年朋友們介紹非法集資的常見特征、表現形式,以及如何有效防范等相關知識。目前,武漢市組建“防非輕騎兵”文藝宣傳團、志愿講師團50支,人數超千人,通過人人參與、口口宣傳的形式,在全市不斷掀起共同抵制、防范非法金融風險的熱潮。
在黃石市,人民銀行黃石中心支行組織轄內銀行機構,聯合多家企業,通過“午休一小時”“主題黨日一節課”和“防非處非一幕劇”等舉措,帶動企業員工向周圍親友等主動宣傳普及防范非法集資相關知識,期間發放宣傳資料900多份,受眾人數2000余人。
通過強化宣傳教育,人民群眾風險防范意識、非法金融活動識別能力和抵制非法集資意識逐漸增強,“高收益必有高風險”“投資理財有風險需謹慎”“宣稱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詐騙”“參與非法集資損失自擔”等理念逐步形成共識。
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打早打小,可避免問題拖大拖炸。我省全面開展各行業領域金融風險大排查,以摸清潛在的風險隱患。
今年一季度,我省組織全省各地及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指揮部成員單位,開展金融風險清理排查,共摸排市場主體7萬余家,排查出風險線索419條,并下發市州逐條明確責任人和化解時限。
此外,我省還不斷深化完善“省—市—縣—鄉—社區(村組)”五級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工作機制,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防范和處置體系。在大冶市茗山鄉,29個行政村均成立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工作專班,每個灣組設置了調解員、信息員。
嚴密的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工作網絡,實現對金融風險活動的緊盯嚴防,最大限度把風險防范在源頭、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優化構建線上線下聯動的風險預警網絡,持續開展風險監測工作,定期開展風險排查,維護區域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
群眾感言
隨著金融風險防控工作不斷深入開展,非法金融活動也變得更為復雜、隱蔽,一些新手段不斷呈現、花樣繁多。我們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群眾守好“錢袋子”,助力金融系統安全運行。一線銀行網點是群眾獲得金融服務的一道重要關卡,守好關卡能夠有效防范非法集資、電信詐騙等非法金融活動的發生。我們要立足崗位,把防范非法金融活動和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作為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開展“金融網絡安全”、牢筑防詐“安全網”、守護客戶“錢袋子”等主題日活動,做好金融知識宣傳,為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保駕護航。
——中國銀行漢陽支行營業部綜服經理 何姍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