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任,大咯血合并新冠肺炎感染患者,需要急診手術。”
“好,馬上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李主任,消化內科患者大白肺,氧飽和度只有60%,請急會診!”
“好,就來!”
在武漢市第六醫院(江漢大學附屬醫院),這位隨叫隨到、24小時在線的醫生是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李發久。從12月以來,他沒有休息一天,一直在臨床一線連軸轉,幫助危重患者闖過生死關。“只要患者平安,一切堅守都值得。”每當看到患者出院,李發久就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人手最緊時連上3個24小時
“科室每天超負荷運轉,三個病區加一個呼吸重癥監護病房一共收了120個患者。”李發久說,患者數量不斷激增的同時,科室最困難時還要面臨一半以上的醫護人員因感染減員。
“人手不夠,他就頂上!”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陳實說,為了保障患者的救治,人手最吃緊的幾天,李發久帶頭頂班,連上3個24小時班,與在崗的同事們并肩作戰,不分晝夜堅守在崗位上,一直撐到感染的同事一個個返崗。
查房、門診、會診、搶救……醫院各角落隨處能看到李發久忙碌的身影。除了診治本科室的重癥患者,作為醫院重癥救治專家組成員,他還要兼顧全院重癥及危重癥患者的診療,每天下午5點準時參加專家研判會,經常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忙得晚飯都吃不上。
“只有反復研究每一個患者的病情變化,仔細對比、分析之前的數據,才能提出合理的診療建議。”李發久從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為每位患者制定“一人一方案”。
徹夜守護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
12月19日晚,74歲的李婆婆發熱一周后出現呼吸困難,被家人緊急送往六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入院時氧飽和度只有70%, CT檢查結果顯示,婆婆雙肺被病毒幾乎完全侵蝕“消失”。“盡快上呼吸機,對癥支持治療!”李發久果斷決定。
剛開始戴呼吸機時是最重要的時候,呼吸機各項指數與患者的身體狀況相互影響,任何一個不當處理,可能就是致命的,所以需要24小時不間斷守護,根據監測數值隨時調整治療方案。
在救治最緊張的時刻,李發久就住在辦公室。每隔半個小時要去觀察患者呼吸機的情況,一旦發現血氧飽和度數值不停報警,需要想方設法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適時調整機器參數改善氧合。
5個多小時后,這一數值終于回到了90%以上。而此時,窗外天色已蒙蒙亮,李發久熬得兩眼微紅。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余瑾毅 通訊員 羅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