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本季《風味人間》公開物料
【資料圖】
《風味人間4》的豆瓣評分穩定在9.4,成為這檔紀錄片口碑最高的一季。
在第三季聚焦“海鮮”之后,《風味人間4》將鏡頭投向了人類生存的主要食物——谷物,聚焦小麥、稻米、黍……除了“美食”,更有記錄人類歷史的意義。
在豆瓣,有網友稱《風味人間》為電子榨菜的最高規格,“沒想到第四季沒有固步自封,用一粒谷粒包裹世間萬物……”
而在采訪中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有關“谷物”的選題方向,是《風味人間》第一季結束后總導演陳曉卿就提到的,第四季總導演陳磊提到:“谷物確實是人類食物中最基礎的,有了谷物才有了農業,值得完整講述。”在前期準備做提綱的時候,他用一句話總結:“麥的歷史,人類的烹飪歷史”。
拍攝周期長達三年
希望更多人看到谷物的肖像
走到《風味人間》的第四年,陳曉卿團隊才推出了谷物的故事。陳磊提到,有這個選題思路是在第一季的《落地生根》篇章,“當時就想把碳水話題擴成一個系列……我比較熱愛谷物,谷物可以講述的東西比較多,而且有了麥、變成面粉、才有了烹飪,是谷物造就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谷物也是植物,因此《風味人間》這一季的拍攝手法跟此前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程記錄谷物生長的過程是很耗費時間的一環。陳磊說,他們想在片中體現植物的特性,“農作物收獲需要時間,所以我們把谷物收獲期做了很長的表,再確認時間拍攝。”
拍攝中,他們希望展現給所有人植物生長過程中一些很奇妙的過程,讓更多人看到“谷物肖像”,“我們把很多谷物進行了一個動態化設計,用微觀攝影的方式360度把種子的外觀高清的圖片拍攝下來,再在電腦里把它建模成一個立體的種子形態,之后根據故事要講述的內容,用奇特的視角來呈現這個種子。”
同時因為疫情等因素,拍攝難度也比以前更大。呈現在觀眾眼前的《風味人間4》中,每一集依然保持著這檔紀錄片的風格——縱橫中西。制片人鄧潔提到,這些畫面都是由國外團隊幫助完成的,“我們遠程溝通,發去方案和拍攝想法,他們實時傳送畫面回來。”
塑造谷物的性格
“麥”是堅韌,它們都有人生故事
拍食物,講流變,最終又超脫食物去談人物情感、時代印記……這樣的風格依然貫穿于本季《風味人間》中,鄧潔提到,食物和人的關系是所有的“風味”系列都在延續的,“這一次我們可能會把這個關系拓展到谷物在變成食物之前,它還是植物的時候跟人之間發生了什么樣的關系。我們這次是把谷物作為人來塑造的,讓谷物有性格,有角色。”
塑造這個性格,需要前期的介入。比如第一集的“麥”,創作者們就覺得它是非常堅韌、很堅不可摧的一個形象。“它可以在很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其中一個品種的青稞只在青藏高原生長,我們還拍到了蘇格蘭艾雷島上面的大麥,那個島氣候環境、水土環境特別特別糟糕……”
塑造出麥的堅韌,讓每一個谷物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這是他們希望在本季《風味人間》中呈現的。
多樣化的谷物帶來多樣化的人類生活方式。導演組也希望觀眾通過紀錄片關注到更多小眾的谷物,
除了常見的水稻、小麥、玉米,前三集中出現了茭白等谷物,后面還會講菱角、板栗、橡子,這些都讓網友感嘆“漲知識”了。
對美好的渴望與珍惜
穿越時空,去感受谷物的不平凡
從2018年至今,《風味人間》陪伴觀眾走過四年,會不會擔心觀眾覺得乏味?采訪中鄧潔表示,其實他們也經常從觀眾視角出發,考慮選題會不會費勁乏味,“我們也一直在琢磨,如果觀眾不接受不喜歡,肯定就是我們做得不好。”
在紀錄片正在播出的當下,他們都期待它能讓觀眾感受到美好。
“我覺得可能和這三年中所有人的心情一樣,我們都會感覺到對美好的東西非常的渴望、非常的珍惜。谷物其實比我們的年齡不知道要長多少,一萬年前一代一代走過來。今天看起來好像是我們在吃它,其實是它塑造了我們。”鄧潔說,“我們長成這樣、有這樣的性格、吃它的習慣、和外界交往的方式都是谷物決定的。”
陳磊也希望觀眾能在片中感受到時間、歷史和空間的穿越,“站在歷史長河中,去感受谷物身上的那種希望和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