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2月31日,從湖北日報客戶端《宜城楚皇城西城垣保護獲國家批復》一文獲悉,宜城楚皇城城址西城垣南段保護展示工程方案獲國家文物局批復,成為2022年省內獲批的唯一一處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動性項目。據(jù)悉,該市將立即啟動楚皇城西城垣保護展示工程,把楚皇城城址西城垣南段建成鄂西北地區(qū)荊楚大遺址保護展示的示范工程和樣板段。回顧過往,通過宣傳城市形象抒寫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是楚都兒女夙愿。展望未來,以高度的政治站位、高端的品牌定位和高尚的藝術品位保護楚皇城,提升區(qū)域文化軟實力,是宜城的光榮使命。
打造文旅融合新樣板。襄城唐城,棗陽漢城,這兩個集代建城薈萃的古城,對提升本地文化形象提供良好驅動與支撐。而宜城作為楚國鼎盛時期的都城,楚國曾在此建都300多年,有《東周列國志》等史料記載依托、有遺址實物佐證、有出土文物印證、有口耳相傳的傳說支持,兼?zhèn)錃v史性、文化性。打造楚城文化景區(qū),推動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旅游為民、旅游帶動,創(chuàng)新驅動、優(yōu)質發(fā)展,勢在必行,善莫大焉。
打造先秦建筑新高地。漢城體現(xiàn)的是秦漢建筑風格、唐城體現(xiàn)的是隋唐宋元明清建設風貌,而先秦建設格局恰恰更有史料價值,更能反映先民的生產(chǎn)生活狀況。《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楚居》記載,楚文王從樊郢遷至“為郢”,即今楚皇城古城址,楚穆王、楚莊王、楚共王、楚康王、嗣子王(郟敖)、楚靈王、楚昭王、楚惠王亦曾以此為都城。楚皇城城址由內、外兩城套筑而成,外城平面呈不規(guī)則矩形,四周現(xiàn)仍保存有土筑夯實的城垣,城垣外有護城河環(huán)繞。建設過程中,注重優(yōu)先保護、盤活存量、科學利用,切實提升楚城文化價值內涵。
打造文化名城新坐標。放眼襄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墻、古城遺址是其基礎性條件,離開古遺址支持,歷史文化名城說服力將下降。俯瞰宜城,作為“襄十隨神”腹地,對標麗江、鳳凰、閬中、平遙、歙縣古城,建設楚城提升湖北古城知名度與影響力,益處不言自明。尊重歷史事實修舊如舊,建新如新嵌入楚建筑元素,打造穿越古楚為主題的沉浸街區(qū),營造楚文化商街體驗項目,增加游客的體驗感。北接襄陽,發(fā)揮襄陽綜合旅游服務基地輻射作用,以恢復楚文化風俗和物化展示為重點塑造楚文化品牌,將自身旅游資源納入襄陽精品旅游線路中,融入鄂西生態(tài)文化旅游圈,成為旅游必到地。環(huán)視全國,加強與周邊省市溝通交流 ,與湖南省、四川省、重慶市資源互補 ,推出楚文化旅游專線,盡顯荊楚文化、湘楚文化、巴楚文化魅力。
楚文化是華夏文明的一部分,孕育了具有楚地域特色的燦爛文明。八百年的歷史,楚人以勇于進取的精神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遵循楚文化脈絡神韻,基于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推動文化旅游創(chuàng)新發(fā)展。挖掘城市積淀,展示城市個性,為未來城市高質量發(fā)展凝聚磅礴力量。
稿源:荊楚網(wǎng)
作者:張志克(襄陽宜城)
責編:丁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