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我這10個大棚,正常情況下每年收入20萬元,要是趕上好行情,收入30多萬元沒有跑,這可多虧了我們的‘菜書記’!”歲末年初,在沈丘縣付井鎮郭崗村一個蔬菜大棚里,村民周占友帶領幾個村民正在采摘菜椒,準備運往超市。周占友口中的“菜書記”,就是郭崗村黨支部書記徐曉麗。(1月6日 《河南日報》)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智慧農業、生態農業、合作農業、農村物流、農村電商等新業態紛紛涌現,一批學有所長、腦筋靈活的青年,投身到鄉村的廣闊天地干事創業。他們一改往昔的農民形象,成為鄉村振興中具有創新精神的“新農人”。
2017年9月,在上海打拼多年的徐曉麗回到家鄉,被村民推舉為村黨支部書記。為做好“菜文章”,徐曉麗多次帶著村干部和群眾到山東等地取經。為讓村民種好大棚蔬菜,徐曉麗白天泡在大棚里查看蔬菜長勢,夜里通過手機、電腦為蔬菜找銷路,為此她有了“菜書記”的雅稱。?短短幾年,郭崗村依靠大棚蔬菜種植和小型加工廠,實現人人有活干,家家能掙錢,群眾錢袋鼓,集體有收入。
與過去很多年輕人爭相“跳農門”不同,如今不少青年返鄉創業,帶來新理念、新模式,也有了新玩法。同時,這批“新農人”與他們的父輩也不同,不再是傳統的“莊稼漢”,展現出不一樣的本領。他們出生于本鄉本土,有著豐富的學習和工作經歷,目光敏銳、激情飛揚,愿意將青春和才干都奉獻給家鄉,希望通過不懈努力,實現“回引一人、發展一業、改變一村”的美好愿景。
鄉村振興提供了新農人無限發展的可能,諸如政策傾斜、制度設計、頂層安排、創業環境等都吸引著廣大人才返鄉創業,成為現代化“新農人”;另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一大批新農人建功立業、綻放色彩,助力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的藍圖實現。所以說,新農人同鄉村振興須聯動協同、融合發展。
廣袤鄉土,大有可為,呼喚更多在外地學習和工作的年輕人回鄉成為“新農人”。不論是吸納周邊群眾就業,還是找到自我的價值實現渠道,抑或更好地陪伴家人,新農人給鄉村帶來了新思維、新觀念、新辦法,讓“希望的田野”未來可期。
稿源:荊楚網
作者:文艷
責編: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