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冬季來臨,一些體寒或者怕冷的市民,開始使用熱水袋、暖寶寶貼、電熱毯等保暖神器來給自己暖身。近日,武漢市中心醫院專家特別提醒,注意防范一個潛在的危險:未凍傷卻燙傷的低溫燙傷。
什么是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機體較長時間接觸溫度,一般指44~50 ℃,并不是很高的熱源所致的燙傷。其對組織損傷的嚴重程度主要取決于熱源與機體的接觸時間,且組織損傷嚴重程度與溫度、接觸時間呈正相關。 ? ?
一般情況下,皮膚與低溫熱源短時間接觸,僅造成真皮淺層的水泡型燙傷,但如果低溫熱源持續作用,就會逐漸發展為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燙傷。
每年冬天都是低溫燙傷的高峰,其中熱水袋低溫燙傷占到兩成。與高溫燙傷不同,低溫燙傷的面積通常比較小,呈圓形或橢圓形,且創面疼痛感并不十分明顯,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水泡、脫皮或者發白的現象,容易被忽視、不易察覺。燙傷皮膚表面看上去并不太嚴重,僅伴有輕微的疼痛不適。但實際創面深且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感染,甚至深達骨骼,這也是為什么來綜合治療室換藥的患者發出的疑問:就一晚上用了個熱水袋,傷口為什么還沒好!
嬰幼兒、老年人、患糖尿病、血液循環障礙、運動障礙和意識障礙者等人群,使用保暖物品時,應預防低溫燙傷的發生,應予以特別關注,并經常檢查足跟、足底、小腿脛前、臀部等易發生低溫燙傷的部位。
發生低溫燙傷如何處理?低溫燙傷早期,及時用冷水對創面進行淋洗、冷敷或用包裹冰塊的毛巾等冷敷。冷療能使創面迅速降溫、減少熱力對組織的繼續損傷,減少創面滲出和水腫,同時還能減輕疼痛。冷療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好,持續時間最好達到20分鐘以上,直至創面不感疼痛或疼痛顯著減輕為止。如果局部有水泡形成或者表皮破潰了,就需要去醫院進一步治療。此外,切忌涂抹有顏色的藥物,如紅汞、紫藥水等,以免影響對創面深度的判斷。
預防低溫燙傷的方法:首先保暖物品接觸皮膚的溫度不要超過45°C。其次,保暖物品連續接觸同一部位的時間不要太長,盡量不要超過6小時。再者,上述提到的重點人群,如嬰幼兒、老年人、患糖尿病、血液循環障礙、運動障礙和意識障礙者,應盡量避免皮膚直接接觸取暖物品,如需應包裹后使用,且使用過程中特別照看,隨時注意重點部位皮膚。此外,低溫燙傷需盡早冷水或冰敷降溫處理,不要盲目使用牙膏、涂抹有顏色的藥物等不科學處理方法,以免加重病情或影響專業醫務人員對病情診斷和治療,重點人群及時就醫。
武漢市中心醫院 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