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摔炮包裝像糖果,孩子誤咬被炸傷。6日,眾多媒體報道了湖南益陽一位家長質疑摔炮包裝的新聞。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數網友并沒有站在家長一邊,支持家長要求廠家改進摔炮外包裝的訴求,反而認為家長沒有盡到監護義務。
其實,孩子誤咬摔炮被炸不止這一次。就在前一天,河南周口就有一位家長教身邊一歲多的幼兒如何玩摔炮時,不料幼兒拿起一顆摔炮,直接放進嘴里咬炸,所幸并無大礙。
要說,網友的評論也是有道理的。毫無疑問,在孩子誤咬摔炮這件事情,家長難逃責任。河南一歲多的幼兒太小,家長現場演示玩法,孩子都聽不懂,拿過摔炮直接咬進嘴里,顯然是不適合玩摔炮。
但是,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我們也需要理順一下邏輯關系。家長吐槽的是摔炮包裝而不是發生風險后的責任問題,吐槽和推卸責任不能畫等號。家長認為廠家把摔炮做得像糖果,確實會誤導小孩,想給廠家提點建議,希望能夠改進,本身也沒錯。
另外,有網友分析,商家將摔炮包裝得像糖果,有借此吸引孩子目光、促銷產量、賺取更多利益的嫌疑。有摔炮生產廠家介紹,最初摔炮是手工包裝,因為體積很小,又需要擰緊,所以外包裝像糖果。后來當地有模具廠研發,摔炮改成了機器包裝,如今要改包裝的話,那得靠上游的模具制造廠重新研發摔炮的包裝設備。因為涉及到重新投入,還要看生產廠家是否愿意上新設備重新改造生產線。
其實,最初的摔炮,包裝比較簡單,沒有如今花俏,形狀更像是“小蝌蚪”。隨著包裝材質的變更,如今五顏六色確實像糖果。像廠家說的,如果形狀上改變困難,那么可否改進包裝的材質,盡量與糖果區分開來呢?
意外無處不在,孩子的安全,不只是家長一方的責任,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為摔炮廠家,如果能從包裝的源頭上進行改進,盡量避免類似安全風險的發生,善莫大焉。由此看來,家長吐槽質疑,并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