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湖北日報訊(記者張倩倩、通訊員鐘穎新)“要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武漢市兩會現場,武漢市政協委員、中國信科大唐互聯科技總經理李軍建議,將建設數字孿生城市作為武漢發展重心,加快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目前,建筑竣工后僅對竣工圖紙進行歸檔,它只能反映建筑在交付使用前的狀況,不能反映建筑在施工過程中不同階段發生的變化,在出現相關問題時缺乏數據支撐。”李軍指出,城市建設是一個變量,要結合過去基礎以及城市未來發展進行規劃建設。
考慮不周,可能出現重復、低效率建設。例如,城市景觀建筑規劃設計與本地區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適配度不高,導致制定的規劃方案在可行性、前瞻性、等方面有不足。缺少大數據,導致建筑物維修、保養重復浪費資源,建設成本居高不下,城市建設的規劃、建設、管理、運營部門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通,辦事“多次跑”“溝通難”“效率差”等問題。
李軍建議,構建“感知標識+地理信息+建模渲染”數字孿生城市體系。“可以在建筑各層面安裝自動化監控,布設傳感器等,實現對建筑的全面數字化建模,動態反映其不同階段的建筑狀態和發生的變化,實現檔案的動態展示和精準映射。”
他舉例說,將數字孿生技術與文化旅游融合創新,可為武漢古建筑體帶來可持續、可觀的經濟效益;運用于建設過程中,可以依靠定位跟蹤設備技術,精準動態分配物料資源運,防止使用不安全材料、不當操作以及在危險區域進行活動;利用物聯設施增加碳排放監測功能,可以提供城市一體化的碳排放監測和數據采集,提高企業的能耗管理及運行效率,幫助節能降耗、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