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2023年春運大幕拉開,回家過年的人陸續踏上了返鄉之路。相較往年,各地提出“非必要不返鄉”的倡議明顯減少。此外,旅游市場升溫讓“就地過年”成為過去式。
記者注意到,雖然一些制造業大省出臺多項政策,投入“真金白銀”,鼓勵外地務工人員“就地過年”,但專家認為,新背景下一些城市“留人過年”,與前些年春節期間倡導的“就地過年”,看起來內容并無太多區別,但兩者的內在邏輯和政策目的實則大相徑庭。龐大的、流動的人群,重新被定義為至關重要的資源要素,甚至成為各地激烈競奪的對象。
“非必要不返鄉”倡議明顯減少
(相關資料圖)
臨近春節,部分地區零星提出“非必要不返鄉”“慎重返鄉”。1月5月,湖南邵陽縣官方微信發布《溫馨提示》稱,春節將至,倡導大家在疫情高流行期非必要不返鄉,避免跨地區探親、旅游,盡量減少出行。其中“非必要不返鄉”引發較大爭議,最終該文被刪除。
1月5月 邵陽縣官微發布提示“非必要不返鄉”(媒體報道截圖)
1月3日,黑龍江省七臺河市新興區則提出,當前正是疫情發酵走向高峰的時候,溫馨提示“慎重返鄉”,建議盡量留在工作地,通過網絡、電話、視頻等方式向親友發送“云拜年、云問候”。相較往年,上述各地未明確拒絕在外人員春節返鄉,則是在相關措施中提醒,要做好防護措施,安全有序出行。例如,邵陽縣表示,嚴格限制居家治療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外出探親、旅游,出現發熱、干咳、乏力、咽痛等癥狀的人員在未排除感染風險前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前往人群聚集場所。記者注意到,2022年12月7日優化疫情防控“新十條”實施后,各地相繼迎來感染高峰,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倡導“非必要不返鄉,在外就地過年”的現象明顯減少。
連日來,廣東連州市、河南溫縣、湖北宜昌市、湖南長沙市雨花區、山東淄博市博山區等多地均明確,如果近期準備返鄉,請提前合理規劃好路線,盡量錯峰返鄉;云南省疾控中心發布健康提示,市民返鄉前應主動向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提供返鄉信息;江西省進賢縣發布《致進賢在外鄉親及學子的一封信》,信中稱家鄉已做好了迎接其平安歸來的充分準備。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還在呼吁“就地過年”的地區,大多擔心春節期間大規模的人員跨區域流動引發疫情傳播,從而造成對當地公共衛生系統的壓力與擠兌問題。
旅游熱讓“就地過年”成過去式
隨著2023年春節的臨近,春節旅游市場也逐漸“升溫”。據攜程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1月5日,春節期間旅游產品的預訂量比去年上漲45%,人均旅游花費同比提升53%。返鄉探親、旅游過年的“大遷徙”景象,讓“就地過年”成為過去式。報告顯示,截至1月5日,春節假期長線旅游訂單占比達七成,長線游訂單同比去年增長72%。
此外,春節期間機票訂單同比增長約15%,國內六成以上目的地的機票預訂量趕超去年。從截至目前的訂單總量來看,上海、北京、三亞、廣州、成都、深圳、昆明、杭州、重慶、海口,躋身春節熱門十大目的地。攜程研究院行業分析師方澤茜此前對媒體表示,“今年春節,用戶可能更偏向于回鄉探親,或者去長線度假目的地享受不一樣的春節。”
柏文喜表示,從多地的政策、倡議也可以看出,今年“就地過年”的呼聲不再強烈。他認為,政策的變化符合國家整體的防疫政策調整與變化的基調,也符合國人在新背景下的情感需求,而且有利于促進春節期間的人員流動、社會交往恢復和促進交通運輸、文旅消費的復蘇與繁榮。
鼓勵“就地過年”實為穩崗留工
誰還在鼓勵“就地過年”?記者注意到,臨近年關,沿海制造業大省仍在呼吁“就地過年”,陸續出臺多種“穩崗留工”政策,投入“真金白銀”,鼓勵務工人員加快返崗復工,并在工作地度過春節。
近日,為鼓勵和倡導省外員工春節期間留杭穩崗,助力企業復工達產,浙江杭州將向每名春節期間留杭的省外員工(在杭繳納社保的非浙江戶籍員工)發放600元消費券。
倡導外來務工人員“留下過年”的不止杭州一地,浙江義烏出臺“留義過年”十條舉措,在義繳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非金華籍在義人員,可申領500元/人的數字人民幣紅包。此外,福建泉州也出臺措施,支持企業穩崗留工促生產,節前留泉職工,最高獎勵3000元。
新背景下一些城市“留人過年”,與前些年春節期間倡導的“就地過年”,看起來內容并無太多區別,但兩者的內在邏輯和政策目的實則大相徑庭。柏文喜分析,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有序推進,人流、物流迅速恢復,春運所帶來的返鄉潮,不再被視作需要專門紓解的“風險隱患”。與之相較,龐大的、流動的人群,重新被定義為至關重要的資源要素,甚至成為各地激烈競奪的對象。
知名評論員解筱文表示,上述制造大省的一些城市砸下真金白銀,誠意滿滿“留人過年”,其最直接的考慮顯然是為了穩崗留工,拋開情感的因素,如此鼓勵呼吁“就地過年”仍然有現實意義。柏文喜建議,“就地過年”的政策隨著現實情況的變化是必然的,對于有返鄉需求的群體,應根據自身和家鄉的具體情況來決定返鄉過年還是“就地過年”。此外,地方政府、企業可以從政策出發,例如從員工福利、獎勵、彈性或假錯峰休假等角度進行適當的引導與鼓勵“就地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