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湖北日報訊(記者王丙全、通訊員張玉紅)1月10日,荊州市“保護中華鱘·你我同行”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荊州段李埠沿江碼頭舉行,共16.5萬尾中華鱘子二代魚奔入長江懷抱,開啟回歸長江自然水域生活的新歷程。
當天上午9時許,由荊州市中華鱘保護中心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子二代,滿載8輛卡車來到放流點。簡短儀式之后,工作人員打開閘門,成千上萬的中華鱘苗奔涌而出,順著通道跳躍翻滾,進入江水后四散開去。
中華鱘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極度瀕危物種,大部分時間都在海洋中生長,性成熟時洄游至長江流域產卵繁殖。受多方不利因素影響,中華鱘野生資源瀕臨枯竭。監測數據顯示,長江中華鱘繁殖群體規模已由20世紀70年代的1萬余尾下降至目前的不足20尾。
人工繁殖及增殖放流是目前中華鱘物種保護的重要途徑之一。自2012年以來,荊州連續開展11次中華鱘放流活動,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人工群體600余萬尾。“根據中華鱘繁殖生長的季節特點,本次放流的都是12至15厘米規格的魚苗,有利于提高其成活率。”荊州市中華鱘保護中心負責人周青介紹,中華鱘的成熟期較長,平均初次性成熟年齡在16年左右,親本數量有限,制約了繁殖數量和放流規模。
本次活動由荊州市人民政府主辦、市農業農村局承辦。近年來,荊州市高度重視中華鱘保護工作,掛牌成立荊州市中華鱘保護中心,與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省農業農村廳簽訂三方合作協議,建成高規格中華鱘馴養繁育、野外馴化、標準化放流、科普教育等基地,探索中華鱘有效保護新模式。目前,荊州擁有中華鱘子一代個體1500余尾,占全國60%以上,是實現中華鱘長久性保護的重要種質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