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發展種植也難,主要人工成本高。”
“正好我養牛需要飼料,薯藤我來割,保證不影響你挖薯。”
“行。你按我說的時間來就行了。”
【資料圖】
1月11日,三岔鎮河灣村馬頭溝很熱鬧,數十名鄉親齊聚一堂,共話發展。村民陳宗保、邵兵分別種植紅薯過百畝、養殖黃牛50多頭,他倆在人群中對話,大嗓門、爽快,很快達成一致意見。
啟動儀式現場
大家為何聚在一起?源于湖北“一村一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正式入駐河灣村。在當天的“一村一店”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啟動儀式上,公司負責人劉秋林明晰了發展思路:“致力實現鄉村與市場結合,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農民出身的劉秋林,對土地有著難以割舍的眷念,他毅然放棄安逸生活,回到農村,回到逐夢的地方。“前期反復考察,最終選定河灣村。”劉秋林介紹,這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蘊含著深厚的生態、農業、文化、康養等資源。
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初具雛形
2020年,劉秋林開始經營湖北“一村一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組建恩施市順禾農業專業合作社,投資500萬元打造“一村一店”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以每畝500元的價格在河灣村流轉300多畝土地,規范化發展種植業、養殖業。
走進“一村一店”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蝦塘、魚塘、菜田、景觀區等功能分區初具雛形,項目建設緊鑼密鼓,施工現場熱火朝天。
雖時值隆冬,這里“沉睡”的土地被喚醒,早先播種的五彩油菜種苗綠意正濃,放眼望去,一片青翠欲滴、生機勃勃的景象。
公司負責人(右)與技術人員正在查看五彩油菜長勢情況
“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訂單農業,農戶按量種植、養殖,合作社收購加工。”劉秋林介紹道,公司負責產銷銜接,讓農戶不再為產品滯銷而發愁。
“牽一頭來,帶一沓錢回去。”2022年,劉秋林帶領團隊幫忙聯系買家,幫助邵兵賣出8頭黃牛。在現場,和公司簽完協議的邵兵如釋重負:“以往要抓生產,還要跑銷路;現在既省心又省力,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生產上了。”
“訂單農業”讓農戶與企業、消費者建立起了更加緊密的聯系,讓資本、技術、信息更加有的放矢,讓農民收益穩定、干勁十足。
像邵兵這樣嘗到訂單農業“甜頭”的入社村民還有很多。一份份協議,成為一顆顆“定心丸”,為村民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渠道。
啟動儀式上,邵兵(左)正在與公司簽訂協議。
在這里,入社村民既有穩定的土地流轉收入,又可以就近務工,形成了穩增收、效益高的產業發展模式。現在合作社有社員380名,近80名村民在合作社務工,年均收入2到3萬元,實現“家門口”就業。
“好酒不怕巷子深,怕的就是‘深閨人未識’。農產品只要把品牌打響了,不但打開了銷路,身價還能‘蹭蹭’往上漲。”劉秋林介紹,他分別注冊了“一村一店”和“中農夢”商標,走上了品牌帶著產品闖市場之路。
品牌離不開營銷,如何來推廣?2020年起,湖北“一村一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多家電商團隊合作,利用線上平臺,帶動當地農特產品銷售,打響本土品牌。
“從產品上架、設計、維護等方面進行品牌打造,提升產品形象,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實行線上銷售。”電商團隊負責人蒲開勤介紹說,近3個月,線上下單人數超過1.2萬人次,銷售菜籽油、臘肉、雞蛋等68種農產品,銷售金額達100萬元。
“帶著鄉親們一起發展現代農業。”劉秋林說,在持續推動“訂單農業”的基礎上,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力爭早日將園區建成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特色鮮明、生產方式綠色、產業鏈條完整、品牌影響力大的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湖北日報客戶端 通訊員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