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千園之城”發力沖刺的武漢再獲殊榮。1月14日,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對外發布消息稱,2022年《中國主要城市公園評估報告》顯示,武漢公園的“分布均好度”,不僅位列全國35座主要城市的第一方陣,更是居于全國12座特大城市之首。
紫陽公園
(相關資料圖)
這,應該是武漢市民朋友可親可感的。
該報告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規智庫聯合研究發布,采用的是2021年公開的電子地圖數據。
報告選取了全國35座主要城市作為研究對象,重點評估“公園分布均好度”“人均公園保障度”兩項指標,分別衡量公園布局合理性,以及服務均好性程度。這35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深圳等6座超大城市,武漢、杭州、大連、南京、青島、昆明、西安、哈爾濱、沈陽、長沙、濟南、鄭州等12座特大城市,以及廈門、海口等17座大城市。
“公園分布均好度”一項,在35座城市中,武漢排在深圳、海口、廈門、西寧之后,居第五位。而在12座特大城市板塊,武漢更是以1.91分的評價指數,高居榜首。
常青公園
這項指標是以城市建成區內的綜合公園、社區公園、游園等三類公園,服務覆蓋居住區的占比之和,綜合評估得出的。
評估結果越接近3.0的最高指數,表明該城市不同類型公園服務覆蓋整體情況越好,公園分布均好度越高。
“人均公園保障度”一項,在35座主要城市中,武漢的評估指數為57.80%,排名全國第12位。在12座特大城市中,排名第四位。
“人均公園保障度”,是指建成區內人均公園面積總和超過5平方米的區域占比。武漢的“得分”表明,全市建成區內,有將近六成的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超過了5平方米。
對這兩項評估指標,該報告給出的評價是:武漢市公園服務覆蓋情況總體較好;建成區內人均公園面積空間分布,呈現四周(新城區)高中心(中心城區)低的總體特征。
青山公園
報告還顯示:武漢綜合公園服務覆蓋率為79.78%(均值73.59%),社區公園服務覆蓋率為67.26%(均值57.13%),游園服務覆蓋率為44.09%(均值24.95%),均高于35座主要城市相對應公園服務覆蓋率的平均值。
其中游園服務覆蓋率僅有4座城市超出40%,武漢就是其中之一。
漢陽知音人才口袋公園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規建處負責人稱,從這項評估報告看,綜合公園服務覆蓋率,全國主要城市差距比較小,發展的空間也有限,未來提升“人均公園保障度”,全國主要城市比拼的主要是社區公園和游園的數量和分布。武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佳績,與近幾年見縫插綠建設“口袋公園”的策略有直接關系。
為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實現“出門見綠”“出門入園”的目標,武漢市持續開展“口袋公園”攻堅行動,結合消減公園綠地服務盲區、改造老舊小區、建設城市亮點片區、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三年來,平均每年建設100個左右口袋公園,而且主要在居民小區門前或附近“繡花”,由此不斷提升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設了400余座口袋公園,全市各類公園總數達到800余座,穩步向“千園之城”邁進。“‘口袋公園’是貼近百姓生活的一個俗稱,其大部分都是評估報告中所說的游園,少量為社區公園。”這位負責人解釋說。
今年,武漢市還將繼續新改建各類公園100個,將生態綠越描越濃。
(圖片由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