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評論員 王舒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是中國人骨子里的信仰。
作為防疫政策優化后的首個新春佳節,過年回家從夢想照進了現實,回到父母長輩膝下,回到出生成長的地方,數億人的大遷徙,過大年的回家路,終究匯聚成了一個可親可感的“流動中國”。
為什么過年一定要回家?大概是因為家是每個人心底的情感依歸,是民族的文化根脈。哪管關山迢遞,哪管千山萬水,都要在春節這個日子里回歸尋根,體味中華民族賡續千年的風骨情感和文化烙印。
經過數干年的傳承,一聲回家過年,早已成為中國人的慣性思維,這聲呼喚鐫刻在民族文化里,沉淀于游子血脈中。這也正是把中華民族凝聚到一起、綿延不絕的精神源泉。
前兩天,荊楚網官方微信發出提問:團圓是什么?有人回答家人圍坐、飯菜噴香,有人回答老人歡顏、孩童淘氣,還有人回答炸圓子、吃餃子……這,就是過年了。
這也是文化嗎?當然!文化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高深,它刻在我們每個人的骨子里,生動具體又含情脈脈,家長里短又煙火年年。
中國年不僅僅是一聲暌違已久的鄉音,一道思念了千百遍的家鄉菜,更是歷史與文化、血脈和根基,是中華文化的匯聚和薄發,而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是它的傳承者。
王麗 攝
作為百節之首,春節是中華文化最豐盛的回歸,各式風俗文化也是一年中的鼎盛,有著隆重的儀式感,貼春聯、寫福字,放煙花、穿新衣,逛廟會、猜燈謎……年味兒一下子就被激活。
在熱熱鬧鬧的年俗中,市場的脈動、情感的寄托、文化的延續在此交融,經濟的活力和希望的春天加速到來,它昭示著中華文化特有的浪漫,也滋養著大伙兒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年俗里,我們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將文化基因傳承復刻,也將文化自信喚醒。
還有一道滿載鮮香的文化大餐,就是連續舉辦40年,已成年俗的“春晚”。
今年春晚,不少觀眾點贊好評如潮的節目,傳遞出中華文化的大美氣象。《錦繡》讓默然無聲的文物在舞臺上“說話”,織出錦繡江山;《滿庭芳·國色》描摹出斑斕綺麗的滿庭芳華,演繹了何謂“中國絕色” ;《當“神獸”遇見神獸》“走出”文獻古籍,與現代生活中古靈精怪的孩子們奇妙相遇,迸發傳統與現代融合的蓬勃活力……一方舞臺,千年古韻,激活文化自信。
王麗 攝
歷久彌新,萬象更新。一個“新”字,道盡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春節領銜的中華傳統文化不是“古董”,我們的文明更沒有遲暮,而是在繼承和創新中,煥發勃勃生機。
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年俗文化也在與時俱進。無論是從長輩手中接過壓歲錢,還是抱著手機搶紅包;無論是摩肩接踵“趕大集”,還是博物館里過大年,國潮廟會買年貨;無論是大包小包登門拜訪,還是一鍵快遞網上拜年……新年俗里,還是“老味道”,文化也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新的時代光彩,澎湃著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凝聚著各族兒女的向心力。
王麗 攝
如今,承載五千年中華文脈的春節文化已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多國政要向中國人民送上新春祝福,一聲聲蹩腳的漢語發出“過年好”的拜年;在法國巴黎,在美國紐約,在馬來西亞吉隆坡,一場場春節主題的音樂會奏響,一個個大紅燈籠高高掛起;還有不同膚色的人們,拿起毛筆,手寫春聯,描摹福字……中國年里的文化自信升騰并感染著全世界的友人。
癸卯兔年春節,人們不僅收獲了團圓,也通過回家過年的點點滴滴,回歸精神家園,澎湃文化自信,這是美好的愿景,更是希望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