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歲月添新,共度佳節。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而盛大的節日,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凝聚著華夏兒女濃烈的情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每到年節,大紅燈籠映照火紅的日子,流動的中國處處充盈著年的味道。可能有些朋友會問,什么是年味?歸根結底,年味就是團圓,凝結在骨子里的親情聯結以及家國情懷。
對于70后、80后而言,年的味道,是小時候手中一串糖葫蘆的甜味;是奶奶揉的面團,蒸出來又白又胖的饅頭的香味;是跟長輩們打掃房屋收拾院落的塵土的味道;是母親鍋里煮出來的排骨的香味;更有兄弟姐妹一起放煙花爆竹的味道……如今,年是一種文化符號,綿延數千年傳統文化積淀的醇厚滋味,是傳統文化在每個人心底的一種情懷,是隔了遠山近水,共同舉杯相互祝福和呼應的一種隆重的儀式,是國泰民安、盛世繁華的美好祈愿。
有人說“年味難尋”,實際上年味從來都不是那么容易被感受,需要用心更需要用情。往往輕而易舉得到的我們反而不珍惜,正是因為年味難得,我們才更加珍惜每一次的相逢。年味是藏在媽媽包的餃子里,滿口餃子滿滿愛意;年味藏在大門墻上的字里行間中,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福。年味藏在夜色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里,讓每個成年人臉上都帶著兒時的喜悅。年味藏在流光溢彩的花燈里,每一盞燈都藏著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年味藏在鼓鼓的壓歲紅包中,是大人對孩子未來的殷切祈盼。年味藏在新衣那一抹紅色里,正是這中國紅灑滿了中華大地......年味是骨子里的記憶,是數不盡的思念,是道不完的鄉愁,是揮之不去彌久留香的味道,它是中國人復雜感情的融匯與交織。年味,其實從未走遠,也未曾淡卻,它就藏在我們身邊,只要用心去感受,你就能發現它的存在。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奉母猶欣餐有肉,占年更喜夢維魚。”人間煙火處,年味漸濃時。中國的年味離不開吃,年味的核心,便在于除夕夜的那頓年夜飯。一年的疲憊勞累,一天的精心準備,只為這一年中最重要的相聚。不管在外打拼結果如何,不管離家的路途是遠或近,也不管回家的路是好走還是難走,這一刻,全家人能夠團聚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把酒碰盞,謝諸君伴;提筆蘊詞,愿各友康。圍爐夜話,談笑生趣,一爐暖意,溫暖人心,赴一場暖暖的冬日之約,和家人們一起共享最有味的人間煙火。年夜飯既是一年的結束也是新一年的開始,它的意義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味蕾的滿足,全家的團聚,最終化作一股愿力,在新一年讓我們勇毅篤行向未來,踵事增華再出發。
年的味道,也是歲月靜好的味道。我們所感受的年味,此刻無數辛勞的人們正全力守護著它。正是他們放棄了團圓我們才能團團圓圓。在這個特殊的新年里,感恩這些勇敢逆行的人們,正是有他們,我們才真正地讀懂了年味的意義。
年是一種希望,是對人間眷戀和美好的期待。過年的時候不妨讓節奏慢下來,暫時放下早晚的忙碌、四季的辛苦,多多陪伴家人,聽他們說說話,同他們談談心。陪伴的幸福,何嘗不是有溫度的年味。留一點空白,給自己“充點電”,多一些“儀式感”,營造一些年的氛圍,加入一些小心思讓千篇一律的日子有了別樣的美好,讓平凡的生活閃閃發光,讓“年味”散發出更為濃郁的馨香。愿日子如熹光,溫柔又安詳,赤誠且勇敢,欣喜也在望,祝你,祝我,祝我們。
稿源:荊楚網
作者:楊雪嬌(宜昌夷陵區)
責編: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