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湖北日報訊(記者張愛虎、通訊員毛婧)我省公共資源交易規模連續三年破萬億。1月20日獲悉,2022年,全省公共資源交易數64150個,同比增長22.9%;交易總額12524億元,增長22.4%。
全省平臺交易數前五位分別是武漢市、荊州市、襄陽市、省平臺和宜昌市,共占全省交易總比重超七成。武漢都市圈、襄陽都市圈、宜荊荊都市圈交易額分別為5504億元、1079億元、2426億元。各領域交易額前兩位的是工程建設招標投標和土地使用權出讓,共占全省交易總額的88%。
去年,省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局共制定出臺各類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措施24項,提出具體工作舉措61條,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激發了市場活力。在量的合理增長基礎上,一批新能源、光電子等優勢產業項目開展招標采購,實現質的有效提升。
大型基建項目穩步實施。武漢都市區環線漢南長江大橋及接線工程HNTZ-1標段中標金額273億元、武漢市市長江支流府澴河出口河段綜合整治二三期工程中標金額26.6億元。全年工程建設領域招投標交易額9228億元,增長近五成,占交易總額的七成多,較上年提高12.2個百分點。
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光芯屏端網”、新能源汽車、大健康等新興產業不斷發展。赤壁市雙創產業園(電子屏)項目工程總承包中標金額16.9億元、昊朔科技新能源產業園項目(二期)中標金額11.6億元、赤壁高新區大健康產業園EPC總承包中標金額7.3億元。
通過新技術、新舉措,有效節約了交易成本。在荊州、武漢東湖高新區、宜都市、鐘祥市,實現基于電子營業執照的身份認證、信息共享、電子簽章和文件加解密等“一網通投”功能,荊州市“一網通投”每年能為市場主體節資800余萬元。全省工程建設領域采用銀行保函、電子擔保函、電子保險保單等三種形式,替代現金繳納投標保證金約48億元。通過簡化招標前置條件,推行“容缺受理、后置補齊”舉措,工程建設領域平均招標周期40天,比上年的42.7天再縮短2.7天。“遠程異地評標”常態化,全省完成遠程異地評標項目5100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