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1月28日,正月初七,春節假期后上班首日。走出“年味”的人們回歸正常的生活。在湖北宜昌秭歸,鳳凰山下、屈原祠前,節日的氛圍卻異常濃郁,這里正在隆重紀念一位先賢——“三閭大夫”屈原。據郭沫若考證,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屈原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樂平里。今年是屈原2363周年誕辰,秭歸以一場盛大的民俗活動來紀念他。(據極目新聞1月28日報道《屈原2363周年誕辰,秭歸推出“正月初七”文化品牌》)
紀念屈原誕辰2363周年活動現場
在當天的紀念活動中,來自全國的屈氏后裔和文商各界人士隆重集會,緬懷這位遠去的先賢。“與天地同壽,與日月齊光。”如果屈原僅僅是一位文學家,那么他的思想不會產生如此久遠廣泛的共鳴。更重要的是,屈原是一名矢志不渝的愛國者、悲天憫人的思想家、情懷高潔的求索者。他作為楚國的左徒大臣,倡導美政思想、仁政治國、重視民本,這些觀念自始至終都貫穿在他的作品中,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先進理念,也是世界文明的先進理念。
屈原的愛國和憂國憂民,不只是停留在文字與理念上,而是與他“九死不悔”的獻身精神結合在一起。可以說,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構成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傳統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根之所系、基石所在。愛國主義作為一個國家的國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力量的源泉。正是這種家國情懷,讓中華民族一次次歷經磨難而重生,不斷續寫新的輝煌,往往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被士人追瞻。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新春伊始,默念這些耳熟能詳的屈原佳句,應能增添我們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