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各位親們,我們出發了!”1月27日8時30分,李鑫在親友微信群里留言,隨即發動私家車,載著妻子、兒子從襄陽返回上海——這是他時隔5年重回襄陽,陪伴在母親身邊歡度春節:“團聚時間太短,襄陽變化太大。”
2003年,在武漢讀完大學的李鑫前往上海工作,目前供職于上海一家教育機構。2017年,他帶著妻兒回到襄陽過年,此后由于各種原因,一直未能再回襄陽。
李鑫坦言,在上海工作20年,沒有刻意關注家鄉的發展與變化,這次重回襄陽,他親身感受到了三個“變”——
社區服務變親。在老人的床頭柜上,一個“愛心健康包”頗為醒目,這是1月中旬社區無償發放的。除夕當天,社區工作人員登門拜年,邀請老人到社區幸福食堂吃年夜飯,看到兒子一家三口回來,這才作罷。他說:“社區服務很細心,有人情味兒。”
城市面貌變美。寧可繞遠也要走一走鳳雛大橋、魚梁洲隧道、濱江大道;玩唐城、游古城、逛關圣古鎮,花了2天還沒玩夠。他說:“變化太大了,幸虧有導航,好多地方我都不認得了。”
生活狀態變好。春節期間,李鑫想約幾位同學一聚,結果有的去了海南、有的去了云南、有的躲進美麗鄉村、有的鉆進山間雪場……“以前回襄陽和同學聚會,就是一起吃飯、喝酒、打牌。真沒想到,現在大家都會享受生活了。”他說。
“你們公司不是每年都要搞學生的夏令營、冬令營嗎?襄陽不是挺好嗎?”坐在副駕駛位置的妻子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插了一句。
“是的啊!襄陽有三國文化、漢水文化、楚文化的豐厚底蘊。”李鑫眼睛一亮,“回到上海就做方案,爭取暑假帶學生來襄陽游學,把襄陽好故事講給更多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