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 湖北日報評論員 余姝滿
春節假期結束了。告別家鄉、親友,踏上返程之路,今年你的后備箱和行囊里塞滿了什么?
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后的首個春節,被愛裝滿的后備箱、行李箱,似乎也比往年更沉、更滿。
不同的后備箱,同樣的親情味。曬一曬“返程后備箱”,已幾乎成為社交平臺上約定俗成的一年一度攝影大賽。自家腌制的臘肉香腸、菜園里新鮮采摘的蔬菜水果、凍好的包子餃子、各種老家特有的小零食……父母的想念、親人的情誼、奶奶的叮囑濃縮在了返崗打拼者的后備箱里、學子的行囊中。
被塞滿的不只后備箱。西安姑娘小楊返程前,還塞滿了爸媽的冰箱。蔬菜、肉、蛋糕、媽媽愛吃卻舍不得買的車厘子……她還包了三種餃子、炸了丸子,整整齊齊放好,“這樣可以吃很久”。小楊說,希望離家的日子里,爸媽也能感受到女兒的愛。
拉不上的行李箱、關不上的后備箱、滿當當的冰箱……“還能再塞一點”的,是滿滿的愛,是不舍,是牽掛,是故鄉與他鄉、父母與子女的雙向奔赴。這些家鄉的土特產、親手種的蔬菜、親手做的食物,之所以樸素卻動人,或許就在于它所包含著的沉甸甸的親情。假期雖短,思念很長;行囊雖小,愛意很深。無論相距多遠、分離多久,家永遠是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歸宿,親情永遠是忙碌疲憊生活中最令人期盼的情感撫慰劑。每一次重逢和團聚,就好比是一次內心的療愈、情感的抒發,讓我們滿血復活、元氣滿滿,帶著這份能量重新出發,在新的一年中激勵我們繼續向上向好。
返程了,年味會淡去,但思念不會。春節、團圓,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至重分量清晰可見,那就是我們的心之所歸,情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