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李法官你好!勞動者工資我們已支付,感謝法院為我們企業復工復產提供司法保障……”“李法官,工資款我已收到,非常感謝大家的幫助……”1月28日,武漢市硚口區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法官李旭光的手機上先后收到了兩條短信。
聽證會現場(通訊員供圖)
兩條感謝短信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事情還得從半個月前說起。
1月12日,因某勞務公司未依約向勞動者劉先生支付工資,硚口區人力資源局依法向硚口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在案件審查階段,法官主動與公司進行了聯系,了解公司經營情況,并向其釋明了相關法律規定,告知法院強制執行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
公司負責人向法官表示,公司并非不愿意支付工資,而是因為公司還涉及其他訴訟案件,公司賬戶被凍結,再加上臨近春節,公司的資金鏈十分緊張,懇請法院給予時間讓公司同人資局以及劉先生進行協商。
考慮到劉先生亦有和解的意愿,法院并未徑直準予執行,而是啟動協調程序,組織公司與人資局進行協調,最終公司表示愿意克服困難在1月底前支付工資。
1月28日,正月初七,正值春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當天上午9時,硚口法院行政庭就該申請非訴執行案舉行了聽證會。在聽證會現場,公司負責人向法官表示,公司當天上午已經依約向劉先生支付了工資。之后,法官和人資局的工作人員分別與劉先生進行了電話核實。人資局當庭表示,愿意撤回強制執行申請。最終這起強制執行案件,在非訴審查階段得到了實質化解。也就有了文初的兩條手機短信。
據了解,2022年以來,硚口法院行政庭持續鞏固省法院拉練檢查的工作成果,充分發揮行政審判的職能,認真做好行政案件的實質性化解工作。法官在承辦涉企行政案件時,一改過去“遇案就審”“就案論案”的工作思維,在辦案中更加注重柔性執法、善意司法,關注案件背后的故事,努力幫助企業和相關行政單位以最小的司法成本實現定分止爭,著力打造和服務法治化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