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截圖
如今,“信號滿格”已成人們生活“剛需”,地鐵通勤亦不能留死角。隨著武漢地鐵路網越織越密,地下5G網絡建設如火如荼。我作為一名多年從事通信行業報道的全媒記者,如此建設場景,不能只有“耳聞”,未得“一見”。“新春走基層”,我在寒夜里鉆進幽深的地鐵隧道,實地采訪。
【資料圖】
凌晨的地鐵站也這般“熱鬧”
武漢地鐵通信施工運維要搶抓“天窗期”,一般在地鐵停電期間(凌晨0:30至3:00)進行。經湖北移動公司多方協調、辦理手續,最終確定1月17日凌晨采訪,地點為武漢地鐵三號線漢陽“王家灣”至“宗關”段。
跟班采訪,現場感強。考慮到夜間地下隧道陰暗,做新媒體視頻報道準備工作時,我協調帶好補光燈、支架等攝影器材,并發動通訊員協助拍攝。
1月16日晚11時,我提前來到王家灣地鐵站,觀察現場,拍攝外景,目送末班車乘客走出站廳。
晚11:30許,武漢移動網優中心工程師李靈宜和技術員孫進走進地鐵站。他們戴著紅色安全帽,穿著熒光綠馬甲,背著黑色器械包。與他們一起進入地鐵站的,還有大批穿著各式制服的工人和保潔員。原來,凌晨的地鐵站也這般“熱鬧”。
在昏暗幽深的隧道拍出“朦朧美”
進入地鐵隧道巡檢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在武漢地鐵工作人員指引下,由我和通訊員組成的采訪組,隨李靈宜和孫進穿過月臺盡頭的玻璃門,走進地鐵隧道。
黑漆漆的隧道里,比地面暖和不少。每隔十余米有一盞小燈,透過冷白色的燈光,隱約能看到爬滿隧道內壁的各類管線。李靈宜和孫進打開手電筒,采訪組其他人點亮手機照明。
相比于地鐵檢修鋼筋棧道,通信檢修的步道更難走,其緊靠鐵軌,每走幾米就有一些金屬凸起物,不熟悉路況的人很容易在黑暗中被絆倒。因“天窗期”限制,李靈宜和孫進的步伐很快,記者不但要一路跟著“聊”、昏暗中忙著“記”,眼睛還要不斷“找”,選擇合適位置、角度進行實時拍攝和采訪互動。
步道標牌顯示:從“王家灣”到“宗關”站,隧道長度2322米。由于要穿越漢江,隧道坡度明顯,部分區域較為濕滑。人行其間,影子拉得很長,就像走進黑色旋渦,給人一種莫名的壓迫感。然而,人們手上閃爍的手電燈光,猶如黑暗中的流星,照亮前路,給人希望。這種強烈的視覺反差,文字描述遠不及鏡頭畫面。為此,記者與湖北移動公司工作人員協同合作,搭鏡頭、選角度、補畫面、抓特寫,力爭將昏暗幽深的隧道拍出“朦朧美”“藝術范”。
抽出冒著熱氣的汗巾“逃脫密室”
“王家灣”至“宗關”站乘車不過幾分鐘,行走在隧道里一路巡檢排障卻要幾小時。1月17日凌晨2:30,李靈宜和孫進攀上“宗關”站月臺,抽出背上冒著熱氣的汗巾。
深夜江城,路燈桿上連串的紅燈籠,點綴著空寂的大街。記者與湖北移動公司所有參與采訪拍攝的工作人員也全身汗透。大家長舒一口氣,猶如“密室逃脫”成功通關。
回到家,我抓緊補了一會覺。天剛亮,趕緊寫稿《凌晨的地鐵隧道里,記者親歷手機網絡檢修》,并剪輯采訪視頻。
全媒記者除了要會拍片、會攝影、敢出鏡、能訪談,還要懂視頻剪輯,培養鍛煉自產“成片”能力。我要特別感謝身邊的小伙伴們,在視頻編輯剪輯上對我悉心指導,為我做好全媒報道打開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