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湖北宜昌的沿江大道上,有一個十幾米高的紅色大鐵罐,矗立在現代樓宇群中。過往行人一眼就能看見,卻大多不清楚它的來歷和作用。而在100多年前,這個紅色大鐵罐卻與長江上游的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老一輩人嘴里經常提到的“洋油”,就是通過它中轉,它也見證著宜昌百年通商口岸的變遷。
紅色大鐵罐
2月7日,極目新聞記者來到沿江大道油棧路口,老遠就望見路邊的紅色大鐵罐,它位于江豚廣場的正對面。據罐體上的銘文介紹,大鐵罐高15米、直徑21.3米,是用厚1厘米的鋼板,通過鉚釘工藝拼接而成。罐身有鐵梯和閥門設施。
記者通過宜昌市交通運輸局了解到,這個大鐵罐是百年前由英國企業建造,當時用來儲存煤油。據宜昌港運史記載,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辟宜昌為通商口岸,1887年,英國人在宜昌設立海關。不久,英國企業亞細亞石油公司在宜昌設立碼頭和油棧。當時建了一批儲油罐,用來中轉煤油(中國人稱之為“洋油”,是當時重要的照明和取暖燃料。)
鐵罐俯瞰圖
亞細亞公司的煤油經海船運到上海,再由上海經長江運到宜昌。再往上游則是西南云、貴、川地區,因為宜昌江段是三峽航道的起點,繼續上行需換小船運輸,因此亞細亞公司在宜昌建油棧油罐儲存中轉,每個油罐的容量是4000立方米,可儲存煤油3000多噸。云、貴、川地區的煤油,主要是經過這些大油罐中轉。
1949年,新中國成立,收回了由英國人把持的宜昌海關,“亞細亞油罐”也漸漸被廢棄,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油罐相繼被拆除。2006年,僅剩的一個“亞細亞油罐”被宜昌市政府定為市級保護文物,并對廢棄的油罐進行保護性維修,將其作為宜昌港運史的見證實物保留下來。
鐵罐底部的閥門
如今,這個大油罐被改造成“宜昌港口文化陳列館”,它是萬里長江留存最久并且是唯一的大洋油罐。這個特別的建筑,與宜昌江灘的各種現代設施遙相守望,令人油然而生世事變遷的感慨。
(圖片由謝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