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湖北自貿區掛牌5年多,“試驗田”里種出294項成果。日前,我省向全省復制推廣第七批13項改革試點經驗,發布28個實踐案例供全省學習借鑒。今起,湖北日報開辟專欄,聚焦湖北自貿區制度創新的最新成果。
2022年12月20日,來自湖北隆中實驗室參建單位的“高能量密度硅基軟包電芯開發及應用驗證”“新能源汽車輕量化集成電驅動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汽車被動安全防護新型關鍵材料研發及應用”等項目獲批立項。
這是湖北自貿區襄陽片區“創新‘賽馬制’科研攻關機制”的最新成果。該片區連續三年從市本級科技專項經費中累計拿出1000萬元,支持隆中實驗室主要參建單位聯合攻關,助力襄陽奔向車用新材料和交通裝備制造的“星辰大海”。
【資料圖】
科技創新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湖北自貿區聚焦重點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從科技成果到生產線的關鍵一躍,促“創新之花”結出“產業之果”。
掰開“卡脖子”的手
襄陽片區設立“湖北隆中實驗室科技專項”,實行“先平行立項,后重點聚焦、優中選優”的動態淘汰競爭機制,經費資助由傳統單一項目資助轉為多個項目遴選考核式動態、擇優資助,最終遴選出落實研發與產業化任務的“千里馬”。
目前,湖北隆中實驗室有雙聘院士4人,長江學者、杰青、優青等國家高層次人才11人,其他科研人員46人。
破除科技成果轉化不暢通制約。武漢片區通過建設光電工研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從機制、路徑、模式、集成和設施等途徑開展創新探索,研究和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賦權,培育光電領域高科技企業已超200家,培育企業投后總估值超過100億元;圍繞核心技術工程化、產業化薄弱環節開展攻關,目前已推動形成數十項“卡脖子”技術的產業化矩陣,極大提升了我國半導體行業的國產化率。
讓“中試服務平臺”成為科技產業化的“造血機”。武漢片區聯合北京硬創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五研究所成立武漢中關村硬創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為企業提供項目立項、系統架構設計、軟硬件開發、模具及整機樣品檢驗檢測、中小批量產業化為一體的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務,助推光電子、醫療器械、軟件通信等產業領域科技企業加速“技術—中試—產品”的轉化。
推動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
產業鏈強,則產業強。
在宜昌片區,龍頭企業擔任產業鏈鏈長舞起產業龍。該片區聚焦綠色化工、生物醫藥等九大重點產業鏈,出臺產業鏈鏈長負責制及精準管理實施方案,建立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目前該片區已形成市級領導牽頭,市、片區兩級服務專班協同,69個正副鏈長企業配合的招商格局。2022年上半年,宜昌片區新簽約億元以上產業項目46個,完成協議投資額869.8億元。
推動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襄陽片區積極開展高端裝備產業專利導航工作,編制重點產業鏈“專利圖譜”,打通“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聚集”轉化鏈條,促進專利轉移轉化,指引襄陽高端裝備產業轉型升級。
為提升產業競爭力注入強勁動能,武漢片區積極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創新應用,加快培育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業態、新模式,積極促進現代服務業為制造業實體經濟賦能。區內兩化融合貫標企業約100家,進入國家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的企業約2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