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的武昌中南路,一棟大樓的顏值會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化,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南建筑設計院”)便扎根于此。
這是一家“老”企業,始建于1952年的中南建筑設計院,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六大區域綜合性建筑設計院之—,設計完成武重、二汽等工廠,打造武漢地標黃鶴樓,創造“三天一層樓”的“深圳國貿速度”。
這是一家“新”企業,它用波音、空客造飛機的數字平臺“造房子”,借武漢江夏新一代天氣雷達項目,打破我國建筑業千百年傳統,從建筑設計到施工沒用一張紙質圖紙。
(相關資料圖)
2022年,隨著湖北省拉開國企改革“整體性重構、革命性重塑”大幕,中南建筑設計院在其“古稀之年”迎來改革重組。一年間,這里發生了什么?
“子并母”式重組,破解集團“集而不團”
正月初八,中南建筑設計院迎來新年“頭彩”——成功中標武漢市委黨校遷建項目(工程總承包),沖刺“開門紅”。這是該院2022年12月底全面完成改革重組后,以新組織、新機制聯合攻堅的首個重要項目。
1月13日項目開標后,中南建筑設計院迅速組建項目團隊,建筑設計事業部第三營銷總監部、第一建筑工作室、建筑綜合設計院、第二結構院、地下空間工程技術中心、景觀生態中心、工程咨詢中心、綠色與裝配式建筑工程技術中心、城市更新工程技術中心等多個部門參與建設。
項目領銜、部門協同、各司其長……幾天時間,以“紅色學府、綠色智島、楚風漢韻打造黨員教育百年工程”的設計方案和項目計劃出爐,讓中南建筑設計院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大家現在是一根繩上的螞蚱。”該項目團隊一位設計師透露,參與設計的部門分屬原中南工程咨詢設計集團不同的子公司,過去雖在同一個屋檐,但部分子公司之間鮮有合作,可謂“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這種怪現象的根源是2009年推行的骨干員工持股改革“后遺癥”。彼時,雖趟出了所有者與勞動者利益共享的國企混改新路,但骨干員工所持股份均屬原集團旗下獨立法人子公司,由于子公司之間法人、股東不同,導致內部業務分包都要招投標、簽合同、繳稅,內部交易成本與集團外公司一樣,最終變成“各玩各的”,集團“集而不團”。
2022年4月29日,中南建筑設計院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啟動改革重組大會。由“子公司”(中南建筑設計院)反向吸收“母公司”(中南工程咨詢設計集團),省成套招標公司、省城建設計院等12家子公司并入中南建筑設計院,讓多數還是“省隊”的子公司共享總部“國家隊”品牌。
在此思路指引下,國有股東回購員工股份成為頭等大事。按照中南建筑設計院力爭2023年整體上市的規劃,采取上市前分紅激勵和上市后股權激勵等方式,組織開展員工退股。目前,該院已完成涉及9家公司、671名持股員工的退股協議簽訂及公證工作,未發生一起上訪信訪事件。
“未來,骨干員工將統一持有母公司股份,形成利益共同體,有利于加固業務鏈、產業鏈,讓大家勁往一處使。”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南建筑設計院黨委書記、董事長李霆說。
從“游擊戰”到“集團軍”,讓總部與事業部“雙循環”
“子并母”式重組后,原下級變成上級,原上級變成下級或同級,人事關系復雜微妙。
子公司之間貧富不均,有的“小日子滋潤”,有的“借錢發工資”,存在管理行政化、業務同質化、資源碎片化問題。
中南建筑設計院要將不同行業、不同文化、不同規模、不同歷史、不同發展階段的12家子公司凝聚為一體,簡單“拼接組裝”勢必行不通。
對照省屬國企改革重組“新瓶不能裝舊酒”要求,如何實現從“物理整合”到“化學融合”?
“軍改經驗對國企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李霆看來,思想認識轉變是改革的先手棋。“瓶”是“機構”,“酒”是“機制”。“舊瓶”即原來各自為戰的子公司,“舊酒”是子公司內部的“小循環”。要打贏建筑設計行業的“現代戰爭”,必須從子公司“游擊戰”轉為“集團軍”聯合作戰。
為此,中南建筑設計院建立總部“大循環”、事業部“小循環”的一體化平臺組織——總部黨委“管總”+大區中心“主戰”+事業部“主建”;事業部黨委“管總”+營銷部門“主戰”+生產、研發、職能部門“主建”。
去年9月底,隨著東南西北中5個大區中心(“戰區”),建筑設計、EPC、生態環境、城市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與改造等7個事業部(“軍種”)成立,中南建筑設計院改革重組邁出關鍵一步。
中南建筑設計院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楊劍華表示,事業部相當于大號的專業化分公司,內部可有若干個分、子公司及直屬部門。突出“事業部”、弱化“子公司”,能跨越獨立法人障礙,促進子公司之間項目團隊合作,推動資質、人才、技術等各類資源共享,實現產業鏈、營銷層級“縱向打通”,大區中心、事業部、子公司營銷“橫向協同”,催動各業務板塊“化學融合”,實現“1+12”目標。
“要讓企業更像企業,而不是變成‘小國資委’,一筐‘石頭子’才能變成‘混凝土’。”李霆認為,“新瓶”是平臺型組織,“新酒”是矩陣式管理機制。中南建筑設計院將構建以總部“大循環”為主體、總部與事業部“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省屬國企化學融合改革創新的先鋒,全國工程建筑設計行業國企改革重組的一面旗幟。
凝聚建筑“數字資產”,打造設計行業“滴滴打車”
商品房每平方米售價動輒上萬元,而圖紙設計費僅20至30元。建筑設計院把圖紙賣給開發商,后者賺了錢,前者卻哭窮,更有“兩會”代表呼吁提高設計費用,緩解行業“堆人頭、拼加班”的內卷問題。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顯示:中國所有行業中,建筑業數字化水平倒數第一。中南建筑設計院卻不走尋常路,甚至提出“免費設計咨詢”暢想,做Web3.0時代“城市建設領域全過程數字化高科技服務商”。
底氣源自全球領先的數字建造技術——2021年7月,中南建筑設計院與著名工業設計軟件企業法國達索系統合作成立創新中心,將航天、汽車等先進制造業理念引入建筑業,打造了國內首個建筑工程PLM(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相比于業內普遍采用的CAD、Revit等圖紙制作軟件,PLM平臺形成“降維打擊”。
2022年7月,武漢新一代天氣雷達項目(氣象塔)“喜封金頂”,成為中國第一例沒有用一張紙質圖紙、全部靠三維數字模型完成設計和建造的工程項目。在李霆看來,這相當于數碼相機拍的第一張數碼照片,盡管不完善,卻讓傳統膠片和相機感到強烈的危機感。
由于PLM平臺使項目設計、施工方共享同一個三維模型,讓建筑內部每一處鋼結構、每一條電纜、每一盞燈泡、每一顆螺絲釘都清晰可見,形成具備“數字資產”特性的建筑“數字孿生體”。如,建筑燈具招標,燈具廠可將產品植入數字模型給甲方“預覽”,中標后設計院才收服務費,讓招標更直觀、投標更經濟、免費設計成為可能。
工業時代是零和博弈,數字時代是共生共贏。“只有免費設計才有出路。”李霆認為,騰訊和阿里最有價的資本不是銀行戶頭、不是廠房樓盤,而是微信和支付寶凝聚的巨大“數字資產”。這就像PLM平臺下的海量數字模型,將成為中南建筑設計院最寶貴的財富。
下一步,中南建筑設計院將建設知識管理平臺,通過機器學習建立知識圖譜。如,結合該院全國近400座高鐵站設計經驗打造“數字通用底盤”,避免新建高鐵站從零開始。
同時,推動“公司+雇員”向“平臺+創客”轉型,創立全球“網約設計師”團隊,打造建筑設計咨詢行業的“滴滴打車”。
改革動能加速釋放,干部職工干事創業勁頭更足了。2022年,面對全行業經營業績普遍下滑不利形勢,中南建筑設計院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9%,利潤同比增長8.8%,現金回款同比增長10.5%,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4.8%,各項業績逆勢上揚。2023年1月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24.2%,實現“開門紅”。
李霆透露,中南建筑設計院整體上市后,將繼續推動子公司分拆上市,搶抓資本市場產業互聯網風口,讓湖北走出像“海康威視”一樣的高科技國企,最終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做大做強,創建世界一流建筑設計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