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在漢獲頒第十六屆華羅庚數學獎。上午領了獎,下午他又出現在華中科技大學梧桐語問學中心,參加“科學精神與實踐”學術周暨“數學大講堂”院士系列報告會。講座結束后,徐宗本院士接受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專訪,談起科學精神和原始創新。
數學,被稱為科學之王、科學基石,無數科學家賦予其無上的推崇。
作為中國應用數學特別是數據科學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和領導者之一,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徐宗本在應用數學、稀疏信息處理、機器學習、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數學基礎等領域取得了系統性與原創性成果。近年來,國家提出“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數學在公眾眼中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徐宗本認為,這對于推動技術進步有著積極作用。“社會對基礎科學有著很大的期望,但另一方面,對于它能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到什么程度,不論是公眾還是數學界業內認識都不足。”這主要體現在對其迫切性、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其必要性和方法論認識不足,除了少數從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研究者有深刻體會,大部分人還停留在傳統的數學教育、研究、使用模式上。
徐宗本長期從事數學與信息科技交叉融合研究,此次他的講座主題就是《從機器學習先驗假設到機器學習自動化》,自然也繞不開ChatGPT的話題。
針對網上“中國為什么誕生不了ChatGPT”的追問,徐宗本院士說,“這首先與我們的創新文化有關,其中既有國人對于創新的價值理解,也有探索的條件和土壤等因素。”他坦言,做科研需要“不安分”,但同時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目前國內不少做基礎研究和做產品應用開發的尚處于“分離狀態”,缺乏分工合作,部分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干擾了技術革新。
ChatGPT的誕生提醒人們: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需要提前布局,創造條件讓科學家能坐得住冷板凳。雖然現在國家政策很明確,但在不同地區和單位落地后,很多科研人員還是要為考核分心。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等人員要緊緊綁在一起,認準一條路同做一件事。“這其實就是科學精神。”
社會對科技人才有著強烈需求,但徐宗本認為,百花齊放才是春。我們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意愿,不是非要把孩子當作科學家來培養。“人才成長的模式不是唯一的,教育需要多元化。”只有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熱愛一件事,熱衷一件事情,孩子才會有創新,敢于去提問,敢于“不走尋常路”。創新的土壤才會更肥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方琳 通訊員梁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