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月6日,吃罷晚飯,谷城縣城關鎮皮家洼社區73歲的梁素琴決定去遛遛彎。臨出門,她特地換了雙新鞋,要以“最高禮遇”去“親近”樓下新修的水泥路。
皮家洼是一個典型的“村改居”社區。社區黨支部書記皮保玲介紹,多年來路面破損嚴重、坑洼不平,沒有排污管網,家家戶戶就在樓下建化糞池,產生的生活污水靠自然滲透排放。由于地勢低洼,時間一長,巷里變得臭氣熏天、泥濘不堪,居民們怨聲載道。
去年10月,在巷里小板凳議事點上,黨小組長張玉香連續三晚上召集居民溝通商議。大家一致決定,修建1條排污管網、硬化3條道路,但資金從哪來?
“修路修管網受益的是我們,我愿意出資一部分!”黨員丁時剛率先提議。
“下水道隔三差五總是堵,請人通一次得50元,我們更愿意出錢修管網。”居民紛紛附和。
一周時間,20.2萬元資金全部籌齊完畢,其中,居民們自愿出資8.7萬元。社區實行“十個一”工作法,丁時鳳和谷國富被推選為民主監督員,負責張榜公示收款明細。建設中,2名監督員從工程進度、建設質量全過程監督把關,不到一個月,一條長285米、管徑40厘米的污水管道建成,接入市政主管網。
因第三條道路只有一面有住戶,需要擴建成5米寬,居民蔡大爺主動讓出了自己的一塊菜園。居民們主動配合施工,幫忙平整路基,擔水澆水養護。去年年底,三條道路全部完成硬化。
走進皮家洼社區四組,巷子口醒目地寫著“同心巷”三個大字,三橫一縱水泥路構建起“豐”字形格局。灣組公示欄上,張貼著丁時剛等7名“共同締造硬化路”衛生區包保志愿者名單。一抬眼,一群小朋友正騎著兒童車從巷子里拐出來,追逐嬉戲。
“以前外面黑,就怕磕著絆著,現在路燈亮堂堂的,晚上也能出門跳廣場舞了,化糞池升級成了小菜園,春節親戚朋友們來串門都很羨慕。”梁素琴笑著說,上次小板凳會上,60多戶居民湊在一起一合計,干脆就把這個無名小巷起個合意的名字——同心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