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上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開2023年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大會,武漢市、省委政法委、省工商聯、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在會上作了交流發言。
武漢市將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對標一流標準,努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全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政法系統將更好地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努力打造湖北發展最優法治化營商環境;工商聯將進一步當好服務民企的“娘家”和“后盾”;地方金融力爭使2023年全省普惠小微企業貸新增1500億元。多方努力優化營商環境,為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提供有力支撐。
(資料圖)
武漢打造全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武漢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武漢市將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對標一流標準,持續優化“四個環境”,努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全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據介紹,武漢市將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親商富商的政策環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
目前全市24個行業拓展實施“一業一證”改革,123個高頻事項實現“一事聯辦”,辦理時限和跑動次數再壓減70%以上。全市“一網通辦”21個領域400余項城市數據實現匯集,544類證照實現應用共享;新增“自助辦”事項400項,“掌上辦”事項突破1000項。410項事項實現武漢都市圈“一圈通辦”,254項事項實現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跨市通辦”。
壓減企業開辦時間和成本;整合全市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平臺,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參與項目競爭。推行“標準地”、新型工業用地等政策,工業項目審批時間可從30天壓減到3天;“漢融通”平臺累計發放貸款12.3萬筆、3058億元,去年新增紓困貸款805億元;全面推行供水、供電、供氣接入外線工程并聯審批,成立武漢都市圈勞務協作聯盟;去年全市新增市場主體同比增長31%。
去年全市產業招商到位資金4650億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300家以上。去年累計減稅降費721億元,惠及27萬余戶市場主體,對1.5萬余家企業實行包保服務。建立支持“四上”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公司等做大做強的政策服務體系。
除此之外,武漢市還著力降低企業合規成本,依法平等保護企業產權、自主經營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全面實施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推行涉企行政處罰不予處罰、減輕處罰、從輕處罰“三張清單”728項。推進“自創區、自貿區、綜保區”三區聯動,讓法治成為最好的營商環境。
公正執法滿意度達95.74%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2022年,湖北省持續深化政法領域改革,精準服務市場主體,全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公正執法、掃黑除惡滿意度分別達95.74%、96.10%,均創歷史新高。
在依法履職方面,全省政法系統全面推行涉企案件經濟影響評估,最大限度避免給企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依法區分經濟糾紛和刑事犯罪、違法所得和合法財產,對涉企案件依法慎用強制措施,堅決防止超標的、超范圍、超時限問題,最大力度支持和保護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持續深化政法領域“放管服”改革、企業合規試點改革,最大程度壓縮辦案周期。在優化法治服務方面,緊盯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執法司法突出問題,加強企業周邊環境整治,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對強攬工程、欺行霸市、敲詐勒索、強迫交易等違法犯罪露頭就打。持續開展“法治體檢”“萬所聯萬會”活動,主動加強涉企法律咨詢與服務。組織開展涉企案件評查、專項執法檢查,堅決糾正有案不立、壓案不查、有罪不究和選擇性執法、趨利性執法現象,著力解決結案難、執行難等問題。
在落實法治保障方面,持續落實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聯席會議制度,將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納入政法機關政治督察、紀律作風督查巡查,納入平安、法治建設績效考核。持續鞏固深化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成果,對涉嫌違法違規的嚴格依法依紀嚴肅查處,堅決清除破壞營商環境的害群之馬。暢通涉企案件舉報投訴渠道,抓好正反兩方面典型,定期發布“紅黑榜”案例,對問題案件絕不護短、一查到底,不斷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和滿意度,為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支撐。
營商環境綜合排名上升3位
2022年,全國工商聯“萬家民企評營商環境”評價結果顯示,湖北營商環境綜合排名全國第11位、較2021年上升3位,營商環境口碑排名進入全國前10位。
湖北省工商聯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省工商聯充分發揮在民營經濟人士思想政治建設中的引導作用和在民營企業改革發展中的服務作用,當好服務民企的“娘家”和“后盾”,助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取得明顯成效。
除全省營商環境綜合排名上升,2022年湖北有5個市(州)進入全國營商環境百強城市,19家企業入圍中國民企500強、居中部第一位;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達2.91萬億元、占GDP比重54.2%;全年新登記民營市場主體147.4萬戶、總數達到726.1萬戶,均創歷年新高。
下一步,省工商聯將在全省開展以“與企連心,為企服務”為主題的民企服務年活動,加大惠企政策宣傳宣講和推動落實。聚焦重點產業、關鍵環節,組建工商聯專業委員會,建立楚商民企產業地圖。辦好第六屆全球楚商大會,廣泛開展“楚商行”活動,影響帶動更多企業投資湖北。不斷深化“萬企興萬村”“萬家民企助就業”等專項活動,引導民企更好履行社會責任。以要素成本、科技創新、民間投資等為重點,加強走訪聯系,為民營企業發展紓困排憂解難。推動各級普遍落實黨政領導聯系商會民企機制,持續推進法治民企、清廉民企建設。深化“共同締造”,用好親清對話平臺,更好發揮非公有制企業投訴服務體系、“萬所聯萬會”、商會調解等平臺合作用,讓民營企業放心創業、安心經營、舒心發展。
今年普惠小微企業貸力爭新增1500億元
湖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7.4萬億元,同比增長10.5%;普惠小微貸款高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力爭2023年全省金融機構普惠小微企業貸新增1500億元,增速20%以上。
據介紹,2022年,全省新發放企業、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3.76%、4.94%,同比分別下降0.74、0.33個百分點,保持中部地區低水平;新增上市和過會過審企業21家,境內首發上市企業融資額達179.37億元,直接融資(不含地方政府債)達6969億元;“鄂融通”全省中小企業融資信用平臺入駐金融機構2500余家,匯集金融產品近2000種,融資總金額近5000億元。
2023年,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將持續聚焦市場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等“急、難、愁、盼”問題,著重從“擴總量、提質效、降成本”三方面,推動全省金融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推動新增貸款8000億元以上年度信貸增長目標落實到位,制定分市(州)、金融機構的信貸增長指導性目標,力爭全年新增上市企業20家以上,支持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爭取創新業務試點資格等。
持續推進首貸戶拓展專項行動,推廣應收賬款融資,督導銀行業金融機構落實無還本續貸金融政策,力爭2023年全省金融機構普惠小微企業貸新增1500億元,增速20%以上;推進“企業金融服務方艙”常態化紓困平臺建設。
除此之外,還要嚴格落實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小微外貿企業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的要求,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受困行業擔保增信力度,全面推廣小微企業簡易開戶服務,加強“楚天貸款碼”推廣應用,推進“鄂融通”全省中小企業融資信用平臺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