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央視CCTV-1播出的《2023中國詩詞大會》爆火,讓億萬觀眾浸潤在詩情畫意的氛圍中,享受一場又一場的詩詞文化盛宴。節目自2016年開播以來,一直深受觀眾喜愛,可謂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成百上千個詩詞愛好者相聚在這一詩詞的舞臺上,共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平凡的生活中,他們心懷詩意,吟唱古人之音,用自己的方式訴說著“中國式浪漫”。千百年來,為何我們始終對詩詞愛得如此深沉?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詞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浪漫與傲嬌,詩意畫境是中國人寄寓情思的心靈空間。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雄心;從“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情真意切,到“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的浪漫詩意;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家國情懷,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躊躇滿志,在與中國詩詞的邂逅里,我們見識了詩人颯爽豪邁的英姿、懷古傷今的悲憤、思鄉念友的情感、充滿智慧的哲理……它們一起匯聚成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壯麗畫卷,彰顯著滿滿的中國文化自信,持續迸發出蓬勃的朝氣,帶給人們治愈心靈的溫暖和生生不已的力量。
熱愛詩詞的人,即使生活茍且但骨子里都有難涼的熱血。無論是斬獲《2023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的“詩意機長”馬保利、獲得亞軍的“最可愛農民工”朱彥軍,還是在等餐時背詩、送餐時默詩的外賣小哥雷海為,亦或是“詩情工作、詩意生活”的公交大哥劉寬云,他們用自己有趣的靈魂在平凡的崗位上帶來不一樣的光彩,詮釋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蘊意。無論從事何種職業,身處何種境遇,人們都渴望得到精神慰藉。恰好在詩句的字里行間,能夠尋得凝練辭藻背后的豐沛情感,從中源源不斷地汲取營養、充盈內心,讓他們在煙火里謀生,于詩詞中謀愛。
詩歌最大的魅力在于讓生命熱烈鮮活起來。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曾經歷過人生的“失意”,卻反而成就了“詩意”人生。中國文人以其“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心態,于千萬次失敗中“守得云開見月明”。李白寫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瀟灑,以山水為親,以明月為友,以詩意代替失意,用自己灑脫不羈的詩篇刻下自己的榮耀。蘇東坡被貶黃州,高歌“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海子的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將自己與世界相背對的姿態表現地淋漓盡致。詩歌中,他們是自由的,展示著頑強的生命力,于失意中開出詩意的花。今天,身處現代文明的快節奏中,借助詩歌,人們得以跳出日常的瑣碎,鐘情于“時光知味,歲月沉香”的詩情,領悟心隨朗月之境,胸懷為民報國之心,在失意的旅途中,月下行舟,臨風賞柳,笑看挫折與磨難,活出詩意人生。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詩就如明月一般,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滋養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我們從小背詩,后來學詩,長大嘗試寫詩,或撫摸風的溫柔,或旁觀雨的情緒,或捕捉云的蹤跡……其實生活就是一半詩意,一半煙火。攜一本書,追尋古人的足跡,踏著春花夏草,品味詩風詞韻。無論晨昏,不拘雨雪,于綠野間,在陽光下,一起探尋生活的詩意,讓心在繁華過盡處依然溫潤如初。
稿源:荊楚網
作者:楊雪嬌(宜昌夷陵)
責編: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