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地鐵車站猶如置入地下的長方體混凝土盒子,盒子外由一幅幅地下連續墻無縫拼接包裹,如何確保“盒子”不受地下高壓水的威脅?答案是在地鐵施工時通過檢測確保質量萬無一失。22日從武漢地鐵集團獲悉,該集團工程師朱藝通過反復試驗,摸索出一套地連墻超聲波成槽檢測標準,由“抽樣檢”變“逐幅檢”,最大限度保證車站施工質量。
武漢地鐵12號線是國內最長地鐵環線,37座車站一半以上位于長江一級階地,長江水位高低與車站施工安全密切關聯。
朱藝介紹,12號線全線基坑開挖深度超過25米的站點共計20處,且周邊交通流量大、建構筑物密集、地下管線復雜,施工控制必須足夠精細才能確保絕對安全。12號線開工初期,朱藝花了一個月時間,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地鐵施工隊溝通交流實操細節,結合查閱文獻資料獲取的經驗,逐漸摸索出一套標地連墻超聲波成槽檢測標準。
按照朱藝提出的檢測彼岸準,超聲波探測儀浸入槽段的泥漿后,可對槽段4個方向同時進行槽壁狀態檢測,并可針對地連墻寬度、深度、垂直度、槽壁平整度等指標進行現場實時探測。目前,結合該標準的設備對井徑的適應能力可達8米,井深可達100米。檢測過程僅需2人配合作業,平均一幅地連墻檢測時間僅為30分鐘。
中一路站是武漢地鐵12號線、21號線、8號線三線合建的車站,也是本線路規模最大、施工難度最高的地下車站,圍護結構采用1.5米厚的地連墻。施工單位中鐵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往地連墻僅需進行“抽樣檢”,采用地連墻超聲波成槽檢測標準后,探測范圍明顯擴大,對施工安全而言保險系數更高。
武漢地鐵建設事業總部副總經理朱知文介紹,12號線全線所有采用地連墻工藝的車站,每一幅墻體成槽過程中均采用超聲波探測儀進行成槽質量檢測,最大程度判斷了施工中槽段的狀態,“其各項指標的‘可視化’體現,有利于我們在施工過程中的動態調整、質量控制,也為后續工序及質量缺陷處理提供了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