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院士的精彩報告,至今讓我們反復回味。”2月24日,談起為期一周的“科學精神與實踐”學術周暨“數學大講堂”院士系列報告會,2022級研究生劉煒杰和他的同學們稱這是一場盛宴,令他們大開眼界,收獲頗豐。
(資料圖片)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而數學,是眾多基礎學科中的基礎。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良好學術氛圍,培養濃厚數學興趣,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科學技術協會聯合數學與統計學院,在春暖花開之日,邀請到湯濤、田剛、徐宗本、袁亞湘、席南華、葉向東和張平七位院士,為師生們奉上一場數學學術盛宴——“科學精神與實踐”學術周暨“數學大講堂”院士系列報告會。報告會2月21日結束,但余熱猶在,同學們仍在熱烈討論著報告會中的一些內容。
湯濤院士指出不確定性量化在當今的科學研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為科學計算提出了重大挑戰。
田剛院士介紹了K-穩定性與典則度量,簡要討論了幾何穩定性理論,特別是K-穩定性,以及與Einstein 方程的聯系。
徐宗本院士在講座中嚴格定義學習方法論問題,提出SLeM的雙層優化模型和“超參數化”求解方法,建立SLeM的基本理論,并展示對多個機器學習自動化問題的成功應用。
袁亞湘院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壓縮感知、矩陣完整化、梯度法、交替方向法、增廣拉格朗日法、子空間方法、隨機梯度法等當前國際上備受關注的優化問題和主要優化算法。
席南華院士指出Kazhdan-Lusztig理論是一個關于Goxeter群及其Hecke代數的理論,它給表示論帶來巨大的進展,以及一些待解決的問題。
葉向東院士與華中大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進行了一次座談會,圍繞拓撲動力系統、遍歷理論和其應用方面的重要課題,解答了師生們的學術疑惑。
張平院士介紹了在研究流體靜力納維-斯托克斯系統的雙曲準線性版本的一系列成果。
“系列活動不僅有助于科學家精神弘揚,有助于科學精神培養,還有助于激發全社會運用數學思維聚焦社會熱點問題。”“科學家們崇高的科學精神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著我們,指引我們在科學道路上探索前進。”報告會后,不少師生深有感觸,受益良多。
據了解,華中科技大學“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于2005年春季啟動,以“崇尚科學精神,提高學術水平”為宗旨,積極倡導“立足前沿、開拓創新、追求真知、博學濟世”的科學精神,致力于營造濃厚學術氛圍和優良創新環境。講座主講人都是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為主的理、工、醫、社會學科各個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術大師。
至今,“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已成功舉辦300余期,邀請了包括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以及國內外著名院士在內的三百多位學術大師,如丘成桐、閔恩澤、趙忠賢、姚期智、施一公、歐陽自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