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雨水節氣過后,小麥進入田間管理的重要時期,南漳縣城關鎮胡家營村二組村民袁以群為此犯了難,因為她要去武漢照顧外孫。望著20多畝急需管理的小麥,袁以群急得團團轉,就在她手足無措時,南漳縣惠平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傳平帶來了好消息。
“你放心,到時候你只管收錢就行了,中間所有田間管理我們都負責搞好。”胡傳平給袁以群帶來的解決辦法是農業生產托管,即農戶等經營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完成。
“我種田有二十年了,今年要去幫姑娘照顧小孩,田里的麥子沒人管,我很心疼,現在托管給胡總就放心了。”小麥有人管理了,袁以群開心不已。
2018年,胡傳平成立了南漳縣惠平農機合作社,流轉土地1485畝,主要從事糧食種植、加工,同時為附近胡家營村和舒向灣村2個村近萬畝土地提供托管服務。
“我們合作社統一的進行整地、施肥、播種、飛防等科學化規模化田間管理,耕、種、防、收全程化機械作業。對撂荒地提供了復耕復種服務,對種植同樣作物的土地采用大型的機械進行整片、連片種植。同時我們規模化統一采購農資,跟經銷商協調談判價格,使生產成本降低20%左右,產量增加10%,農戶收入也提高了20%。”胡傳平說。
農業托管服務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為農民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收入。
“原來我自己種田,現在歲數大了力不從心,把農田轉給農業合作社,相比我們自己種地時,每年每畝還多收100-200塊錢。”今年74歲的城關鎮田家營村村民鄭萬福,將自家13畝農田交給合作社管理后,又參與合作社務工,勞動強度比以前降低了不少,還能額外掙一份收入。
202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推動“新一輪的產能提升”。南漳縣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圍繞小農戶有效銜接現代農業發展,加快培育農機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等服務主體,全力促進解決農戶“種地難”問題。截至目前,南漳縣共有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121 個,其中直接參與托管服務的89個,涉及 11個鄉鎮180個行政村,完成農業托管作業面積5萬畝,覆蓋玉米、小麥、水稻、蔬菜、瓜果等作物,惠及農戶3萬戶。(湖北日報客戶端 通訊員 南融媒 王成波 宋志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