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地球生命的長河上,生物經歷了至少五次大滅絕的洗禮,與之伴隨的生態系統是如何保持穩定、并進行抗災恢復的呢?
2月26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陳中強教授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學院、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用生態計算模擬方式,對2.52億年前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大滅絕模式進行客觀定量評價。
模擬結果表明,海洋生物在這次生態大危機中遭受了“兩幕式”滅絕打擊:面對極端環境生態大危機時,生物多樣性先是突然發生崩潰,銳減一半以上,但依然保有抗災恢復能力,直到6萬年后,生態系統才徹底坍塌,這意味著生態系統有韌性的一面。
據悉,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大滅絕是地球生命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災難事件,造成超過80%海洋生物物種滅絕,同時永久地改變了生態系統結構,為海洋生態系統的主宰者從古生代演化型動物群向現代演化型動物群交棒鋪平了道路。這次極端事件是人類評價生態大危機中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結構的演化關系的重要窗口。
陳中強研究團隊運用生態系統數學模擬技術,開發了古群落生態數據庫結合古食物網模型,利用生物之間捕食關系這一關鍵抓手,將生態系統底層的初級生產者至最高層的頂級捕食者全部聯結在同一食物網中,借助生物群落動態模擬技術,定量分析其網絡結構及結構穩定性的演化規律。
該種國際前沿的大數據和計算模擬方法,從一個更為整體和宏觀的視角揭示了生態系統在重大地質突變期的演化歷程。
陳中強表示,研究成果能給未來生態系統管理帶來啟示,在重大災難事件發生時,生物多樣性的銳減可能是更具災難性的生態系統坍塌的前兆。
相關研究成果《二疊紀-三疊紀之交大滅絕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坍塌模擬》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文章第一作者為該校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黃元耕副研究員,陳中強教授為通訊作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共同資助。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張歆 通訊員王俊芳 程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