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一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草雜生的廢棄地;一年后,一座座“陸基養魚”溫室大棚拔地而起。經過一年的投產運營,由武漢市辛沖街辛沖村投資建設的陸基跑道養魚項目及高密度循環水養殖基地,成功自培15萬尾魚苗,成活率達98%,迎來一季度“開門紅”。
2月28日,辛沖村佳欣苑種植專業合作社里,32個高密度陸基養魚桶整齊排列,今年新培育的15萬尾魚苗正茁壯成長,一把把餌料輕灑下來,成群的魚兒爭相覓食,濺起片片水花。2022年,在華中農業大學水產教授的指導下,村“兩委”大膽嘗試陸基跑道養魚。投資163萬元新建120畝水面的高效養魚設施,在池塘中央建設長25米、寬5米的養殖水槽作為魚兒們的“跑道”,形成小池養魚、大塘養水的模式。每條跑道分別養殖黃骨魚、桂魚、鱸魚、大白刁等名貴魚類,全套系統采用循環水養殖,魚的糞便及飼料殘留可自動收集,回歸至果園基地,作有機肥使用,形成以水養魚,以肥種樹的綠色循環。
回憶起艱辛歷程,石建軍說,2022年3月份,滿載全村的希望,基地從四川引來迎來第一批魚苗,魚苗成色雖好,但運輸途中折損率高,外加氣溫突降,導致60%魚苗死亡。石建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陸基養魚是一門技術活。一年來,村“兩委”班子認真學習水產養殖知識,掌握了魚苗培育繁殖和養殖技術。魚苗不耐寒,他們就在陸基桶內安上了恒溫設備。魚不肥壯,他們就加大喂食頻率和換水頻率,喂養蛋白含量高的飼料。經過不斷地摸索,今年開春15萬多尾魚苗成功孕育。其中,10萬尾鱸魚、鯽魚、草魚等鮮魚已長成,個個肥壯有力。
石建軍滿臉喜悅地說,再過一個多月,這批春季“時鮮魚”將上市。預計今年產值比去年將翻番,達到400余萬元,為村集體增收超過50萬元。村民更得到了實惠,村民收租金外,60多位留守村民在基地務工,每人年收入在1.5到4萬元左右。“我退休后一直在這里打工,一年收入有3到4萬,我這個年紀已經心滿意足了。”68歲的村民熊爹爹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勝 通訊員 蘇娟 劉丹 程龍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