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湖北日報訊(記者馬文俊、通訊員宋潔、李玉華)近日,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漢陽區舉辦了第四次武漢市微型公共空間(中心城區)高校工作坊優秀設計方案推介會,向漢陽區、硚口區政府介紹推薦由武漢大學設計的相關區域的微型公共空間優秀方案。這次推介會的成功舉辦,也標志著武漢市微型公共空間高校工作坊優秀設計方案向各中心城區政府推介工作圓滿完成。
微型公共空間雖然面積小、布局散,但深入城市各個角落,是市民日常最易接觸與使用的場所,服務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把它高效利用好,考驗著城市管理者、設計者的專業水平。
當天的優秀方案推介會上,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詳細匯報了10個優秀設計方案,其中有為兒童和老人設計的田園式生活樂園,有為幫助中年人照看孩子的“幼托邦”空間,還有基于老人戶外行為而設計的“惜春物情”樂園等等,方案融合了電子定位跟蹤系統和科技感互動體驗系統,可以防兒童走失,也可以讓游玩者感受科技的進步。
2022年6月,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貫徹“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理念,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美院等4所高校聯手合作,圍繞全市中心城區130余處微型公共空間,組織開展了“武漢市微型公共空間(中心城區)”高校工作坊活動,旨在積極落實精致武漢建設要求,提升城市品質,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有效推動中心城區微型公共空間高品質建設,打造宜居、宜業、宜學、宜游的美好家園。
4所高校、近600位師生的參與、經過大半年的努力,為武漢的城市建設注入了更多新意,融入了更多創意,儲蓄了更多新生代力量。他們完成的設計方案特色鮮明、主題突出、創意十足,受到各區政府的認可和稱贊。
“微型公共空間改造提升是在城市肌理中選擇關鍵‘穴位’進行治療,通過對小微點位和碎片空間的‘針灸’來為復雜、動態的現實環境建構空間秩序,從而進一步發掘空間資源及發展潛能。”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田燕說,未來在武漢市自規局、高校以及區政府三方共同努力下,將不斷探索利用城市微更新微改造“低門檻、廣參與、多合作”的優勢來探索社會治理機制,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