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3月4日下午,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紗帽街苕窩子險段迎來一批熟悉的“訪客”。武漢商學院全媒體中心志愿服務隊連續三年來到這段堤壩,開展“兩袋一心”守護長江志愿服務活動,以實際行動為改善長江生態環境貢獻力量。
“兩袋”指的是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個塑料袋。堤壩上,16位學生志愿者身穿紅馬甲,手拿藍、黑兩色垃圾袋,將撿到的塑料瓶、煙頭、零食袋等垃圾分別裝入袋中,可回收的放藍袋,不可回收放黑袋。兩人一組互相配合,極大提高了垃圾分揀的效率。
“這里有好多塑料瓶子,快來!”大一學生劉玉薪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才撿到一半,劉玉薪手上戴的白手套就已經滿是污泥。全長2023米的堤壩,垃圾清理完畢,隊員們花了兩個多小時。將垃圾統一打包分類投放垃圾箱后,隊員們在堤壩沿線安裝了保護長江、保護樹木等標語牌。“長江的美好生態需要我們共同守護。”劉玉薪說。
“一心”指的是責任心。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除了學生,還有一位特殊的老師。2020年,武漢商學院成立了防汛工作突擊隊,25名教職工主動請戰,承擔起苕窩子險段2000余米的堤壩巡險任務,隊員之一的王章鵬重回故地,為學生們講述了這段特殊的故事。
“苕窩子地段是二級堤壩,容易出險,當時我們25個人在這里堅持了近一個月,每天要走四個來回巡堤。”王章鵬說,當時天氣炎熱,氣溫逼近40度,走一個來回膠靴里都能倒出水來,手機里的計步器每天能走到30000多步。
王章鵬向隊員們展示當初守堤的照片,其中一根一頭圓滑、一頭分叉的“奇怪”木棍引起了在場學生的好奇。“這是‘秘密武器’,用棍子圓滑一頭捅下去,分叉的頭子可以快速撥開周圍的雜草和樹枝,方便查看險情情況;在清理水中垃圾時,分叉的一頭可以準確地把垃圾卡住,更快把垃圾清理上岸,不耽誤時間。”王章鵬說介紹,自2021年開始,武漢商學院成為苕窩子險段生態環境保護的“常客”,并每年安排志愿者來開展生態保護活動。
志愿服務隊帶隊教師郭英策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兩袋一心”活動,增加大家愛護環境的責任感,“我們把思政教育融入生態保護中,讓更多大學生從自身做起,多參加文明實踐活動,讓長江兩岸變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田佩雯、通訊員周光楨、張思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