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鄉村田野,春意盎然,到處呈現出一片春耕、春收的大好季節。3月7日一大早,黃石市陽新縣黃顙口鎮上嚴村福神梁灣文化禮堂的廣場上,18位村民在有說有笑中嫻熟地忙著剪皂角刺。
村民幫忙在剪皂角刺
皂角刺又名皂莢刺、皂角刺、天丁,是一種中藥材。村民剪的皂角刺是本灣村民梁傳義種植的。
(資料圖)
今年59歲梁傳義,原先是個販藥材的“二道販子”,主要是從各家各戶收購陳皮、薄荷草、野菊花、菖耳子等中藥材,均是小打小鬧,做了近30年的藥材“二道販子”,也沒賺到多少錢。因其多年從事藥材收購,經常到安徽亳州全球最大的中藥材集散中心進行中藥材交易,他發現中藥材有市場。隨后,他多次來到安徽亳州中藥材基地進行考察。
村民忙著剪皂角刺
2014年,梁傳義摸著石頭過河,在家種了20多畝的山梔子,收益還不錯。2016年,梁傳義在上嚴和金星兩個村委會的支持幫助下,流轉土地200余畝,并成立陽新縣益民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選擇門檻低、無風險適應當地種植的皂角刺、山梔子、野菊花、木槿花等品種。目前,山梔子轉包面積擴大到100畝、野菊花30多畝、皂角刺有近100畝。
皂角刺
“我今天是第14天了,共計剪了1000多元錢,剪一公斤12元錢,一天能剪7公斤多,年輕人手腳快點可以剪個10公斤左右。”73歲的潘婆婆微笑著說道,“這活輕巧、手頭活,還管中餐,像我們這個年紀的老人,一天能掙個七八十元,心滿意足了。”老人說,今年是第三個年頭剪刺了,每季要干20多天,下半年還能幫著摘山梔子、采野菊花。
梁傳義在將皂角刺裝車
“皂角刺是每年春節過后采收,不盡快把皂角刺從樹上剪下來,就會延遲下個階段的吐芽生長影響明年的產量……”在種植基地,梁傳義一邊把捆好的皂角刺用叉子往三輪車上裝一邊說道,這片基地上的皂角刺栽下去有6年了,今年的產量比去年要多兩成,樹一年大過一年,以后每年的產量都會遞增,種植這個中藥材無技術要領、好管理、基本上沒蟲害,主要是價格穩定,不愁銷路,目前畝產200公斤,可賣6000至8000元。
在梁傳義的種植基地,皂角刺長勢喜人,隨風搖曳的山梔子仿佛在吟唱……
據了解,梁傳義的中藥材合作社帶動上嚴、金星、太平等村近20人(8名脫貧戶)就業,每戶每年增收5000元。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