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團風鄖峰農機專業合作社5000平方米的育秧大棚,綠油油的秧苗整整齊齊擺在育秧架上。(資料圖片)
春節剛過,團風縣馬曹廟鎮的豐收農機耕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管龍忙得腳不沾地,清溝、排水、追施拔節肥。
種了23年的田,對于如何更好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管龍很有心得。豐收農機耕作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5萬畝,把撂荒的邊角地全部種上糧食。更重要的是,收割機、插秧機、播種機、無人植保機等農業機械,管龍全都會操作,并根據生產需要及時推廣新技術。
團風縣是我省15個優質水稻示范縣之一、大武漢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糧食安全責任重大。
為讓撂荒的土地“活”起來,團風縣先后印發開展滅荒復耕發展糧食生產、耕地“非糧化”及撂荒問題專項整治、統籌利用撂荒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等三大行動方案,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扶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流轉拋荒地恢復發展雙季稻生產,確保應種盡種、種滿種足。
該縣還首創建立農機防汛抗旱排灌應急服務隊,實施購機獎補政策。去年抗旱期間,10支防汛抗旱排灌應急服務隊購置排灌設備60余臺套,抗旱灌溉面積達14萬畝,有效緩解旱情。
高標準農田造福百姓,發揮抗旱保豐收的重要作用。2019年以來,團風縣共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7.19萬畝,糧食生產面積逐年擴大,小麥、油菜種植面積年增幅在50%以上。農業農村部簡報專題推介團風經驗:為穩糧擴油打下堅實基礎,也為南方地區開發利用冬閑田擴種冬油菜提供了經驗和模式。
同時,全縣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升。團風縣被農業農村部授予第三批“率先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