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極目新聞首席記者 張聰
攝影記者 蕭顥
“星月沉,華燈升,心碎在這夜露如淚的時分……”時隔五年后,歌劇《楚莊王》里讓觀眾印象最為深刻的唱段再一次響起。
3月10日晚,由湖北省歌劇舞劇院創作演出、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滾動資助項目并啟動“二改二演”的民族歌劇《楚莊王》復排版,在湖北戲曲藝術中心首義劇場“煥新”上演。
演出現場,楚莊王與樊姬的浪漫相遇,令尹子越恃權凌王再獻瑤琴、妖女、神箭手的惡毒用心,莊王韜光養晦忍痛遠離愛人最終撥亂反正的故事段落次第登場,“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主線情節和樊姬香消玉殞與莊王永別的場景,引發全場雷鳴般的掌聲……
作為一部楚國史詩,歌劇《楚莊王》通過獨具特色的音樂、舞美手段,向觀眾展開了一幅楚文化的瑰麗畫卷——大幕剛啟時雄渾的軍歌配合卜尹們詭異的歌唱,營造出四面楚歌的氛圍;失去愛人的樊姬在匏居臺清冷的星月下念往昔的場景,則在3D幕布的巨幅投影中凸顯了寂寞與苦悶。三段《星月沉 華燈升》在楚莊王的詠嘆中,唱出從隱忍到蓄勢待發再到爆發的曲折心路,力量中不失情感;楚莊王、子越、孫叔敖三重唱的《蕓蕓眾生盡可寬心》唱出了三個人不同的心境和多方勢力的角力;莊王與樊姬的多段對唱,有初見的脈脈含情、離別的痛心傷感、重逢的喜悅與真相大白,也有最終訣別時的撕心裂肺。
“尤其是對人物的塑造更加深入,比如為了展現楚莊王的隱忍、堅持,我們增加了楚莊王佯裝打獵其實是在練兵的場景,這個場面雖然不大,但文本、音樂、導演手法、舞蹈呈現以及演員的表演都非常震撼。”
音樂方面,本劇開頭的《飛鳴壯歌》讓不少觀眾看到了《編鐘樂舞》中“采桑”的影子,從小調發展成軍歌,《飛鳴壯歌》節奏強勁陽剛十足卻又不失楚地特色。而當漁鼓、花鼓戲、漢劇、汨羅江一帶的民間宮調加上金樽、瑤琴里潛藏的宮廷雅樂匯聚在《楚莊王》中,整部歌劇有了渾然一體、氣勢恢弘的荊風楚韻。服化道方面,從男女主角的飄飄衣袂、峨冠博帶,到矗立在月光下匏居臺一角的巨大鹿角立鶴,再到形似虎座鳥架鼓的擊鼓道具及大氣厚重的舞臺背景,楚文化元素在《楚莊王》中隨處可見。
據悉,此次《楚莊王》復排版首演中,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還組織了來自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的多位權威專家審看并開展研討,為該劇的深度修改打磨、把診、問脈。其后,該劇將吸取專家意見進一步修改排演,于3月31日、4月1日在首義劇場進行新一輪演出。
歌劇《楚莊王》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北省演藝集團聯合出品,湖北省歌劇舞劇院創作演出,湖北省演出有限責任公司全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