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創新”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鄉村振興、農村的現代化離不開鄉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這里的高質量不僅是指辦學條件及設備的提升,還要在“精神富有”上下功夫,在傳統鄉村道德和鄉村文化的基礎上,人們的心理普遍健康、文化生活極大豐富以及心靈充實。因此,以優質鄉村教育推動鄉村道德重塑和鄉土文化轉型,營造文明鄉風,立德樹人,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達到鄉村“精神富有”的可行路徑。
鄉村教育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因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的鄉村教育仍面臨諸多問題,鄉村教育質量整體有待提高。“鄉土性”是鄉村教育的底色,它蘊含于鄉村教育與鄉村社會的天然聯系之中,是從鄉土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孕育而出的。鄉村教育作為鄉土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實現特色發展的落腳點應當在于鄉土文化獨特性的表達。因此,隨著鄉村振興的縱深推進,鄉村教育高質量的繼續深化,可以通過開設鄉土文化課程來傳承鄉土文化,讓鄉村教育有根有魂,同時,也讓每一個農村孩子能在受教育過程中,找到熱愛、自信、快樂,以此助推鄉村教育行穩致遠。
鄉土文化教育的本質是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傳承。鄉土文化形態各異,所依托的載體也各不相同。那么,挖掘各地鄉土文化中所涉及的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傳統技藝等,與鄉村教育相結合,把這些在時光中沉淀而成的文化瑰寶請到課堂上來,列入課程表,以此傳承鄉土文化,豐富鄉村教育的內容。譬如,在甘肅蘭州七里河區王官營小學,不僅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蘭州太平鼓被引入課堂,而且舞獅、武術、剪紙等25門傳統特色文化也被納入課程,讓鄉土文化浸潤課堂,喚醒了孩子們的鄉韻、鄉愁和鄉情。開設這些鄉土課程,不僅培養孩子們對自己的家鄉、祖先、傳統文化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也讓古老而傳統的鄉村文明賡續傳承,讓鄉土文化落地生根,讓鄉村教育“別樣紅”,更好地滿足了鄉村孩子的需求,提高了鄉村孩子的文化素養。
除了讓鄉土文化在課堂上“潤物細無聲”,還要大力推廣鄉土文化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實用價值,做到“擲地有聲”。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鄉村學校附近建立鄉土文化教育基地,如傳統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手工藝作坊、農家樂等,讓城里的孩子和鄉村孩子一起到基地開展研學活動。譬如,在宜都市姚家店鄉油榨坪村,有一個集農事體驗、農藝制作、行業培訓等為一體的“生態·農耕”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包括縫紉館、生活館、木器館等10多個場館、9個勞動實踐主題、近500個活動課程。通過農田勞作體驗、制作手工藝品及當地的特色食品等活動,讓孩子們親身體驗本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實用價值,增強了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此外,城鄉學??梢月摵祥_展鄉土文化活動,如舉辦民俗節慶、鄉村文化藝術展等,不僅可以弘揚鄉土文化,也可以讓城市學生了解和尊重農村文化,增強城鄉交流和融合,讓鄉土文化真正落地生根,讓鄉村教育變得更加有聲有色。
要讓鄉土文化教育助推鄉村教育向更深、更遠處發展,政府部門要強化執行力,為鄉村文化傳承提供政策支撐及資金扶持;教育主管部門要選派有膽識、有作為的領導干部主抓鄉村教育,并鼓勵積極上進、有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老師到鄉村學校駐扎,深挖鄉土教材的內涵及精髓,這樣才能凝聚一股發展鄉村教育的內驅力;還要聯合社會各界的公益力量,吸引更多單位部門關心支持鄉土文化教育事業,主動發揮各自職能優勢,積極參與,形成共同推動鄉村教育事業向前發展的良好局面。
鄉村社會作為一個鮮活的有機體,承載了現代文明之源流,是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是現代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鄉土新文化來潤澤孩子們的心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每個孩子熟悉家鄉熱愛家鄉,并在接受優質的教育同時,帶著鄉愁帶著情感成長成才,將來能反哺家鄉助力發展。實施鄉村振興,重點在人才,關鍵在教育,只有我們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讓鄉村教育煥發出勃勃生機。
稿源:荊楚網
作者:鄒紅艷(宜昌宜都市)
責編: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