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深高速公路嘉魚南收費站下高速,右拐前行2公里再右拐,在瀝青大道上直行19公里,便可直抵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陸溪鎮印山村。印山村的康豐源生態園,是一個與村相依的田園生活空間,賞花、采摘、休閑……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在這里都能實現。
3月,康豐源生態園的桃花、油菜花迎來盛放期,吸引無數游客前往打卡。3月12日,極目新聞記者來到這一網紅地,領略田園風光。
康豐源生態園沿路都是桃花
【資料圖】
600畝桃花灼灼其華,魚在腳邊游
從康豐源生態園入口進來,步道沿路滿是桃樹,桃花開得正盛,有打著朵兒的,粉白、玫紅很是美麗。河對岸是村子,老房子收拾得整齊干凈,雞犬相聞,景區與村落交相輝映,寧靜祥和,給人桃花源之感。在桃花林上空,一條繩索棧道穿梭而過,不少游客正戴著手套和防具,在空中漫步,俯瞰桃花林。
“春天看花,夏天戲水,秋天摘果,冬季露營。”康豐源生態園負責人龔靖介紹,該園區主打綠色生態牌,提供“吃住行游購娛”六位一體系統化服務,游客四季可游,體驗不重樣。“這個季節桃花很美,600畝桃林一眼望去粉白勝雪,等到5月后就可以摘桃。”龔靖說。
走到湖邊,湖中各色錦鯉紛紛冒出頭,爭搶游客們灑下的魚食。龔靖說,水下設計了安全防護網,夏天走在水面的玻璃棧橋上,還能看到魚在腳下游的奇觀。據悉,園區占地2980畝,劃分為觀光休閑區、親子游樂區、生態采摘區、自然教育區、親水互動區、營地生活區六大功能分區,十余個游玩項目在內,游客可以在花海拍照打卡,能在手工作坊體驗傳統技藝的樂趣。帶孩子的游客,還能在兒童游樂場,暢享一段親子時光。
12日正午,田園自助餐廳里已經聚滿了人。這是一個開放式的木質屋棚,一邊是柴火灶,朝著油菜花海,另一邊是桌椅,鄰著河流綠地。旁邊菜地約10畝,各種蔬菜供游客采摘,體驗做農家飯菜的生活樂趣。在第一個廚位,游客劉潔正在烤爐上麻利地翻烤著肉串,朋友們在一旁幫忙切菜、穿串,孩子們在不遠處玩耍。劉潔介紹,她和朋友都是咸寧本地人,開車過來大約需要30分鐘。“食材是自帶的,調料和炭火由自助餐廳提供,飯后也有工作人員幫忙收拾,只花200元租一個烤爐,十幾人便在花海里享受了一頓自助燒烤的樂趣。”劉潔說:“面朝花海,洗去了一周的忙碌與疲憊。”
游客在田園自助餐廳做飯(受訪者提供)
康豐源餐廳里飄來陣陣飯菜香,快餐和桌餐都正常供應。老板娘龔寶珍說,當天中午已經接待了15桌訂餐的客人,而前一天則有25桌。“餐廳的大廳可同時容納500人進餐,每逢周末,客人就劇增,訂團餐的客人很多,最多時一天的營業額可達上萬元。”龔寶珍說。
游客在水上棧橋上游玩(受訪者提供)
鄉賢投資6000余萬,打造“桃花源”
很難想象,這樣一個人氣十足的生態園區,以前竟一片荒蕪。印山村黨支部書記尹愛清回憶,以前的印山村,村里到處是齊胸的雜草、泥濘的沼澤和撂荒的耕地。沒有特色經濟、村集體經濟和產業項目,是個典型的“空心村”,人口外流最多時,全村317戶人家1645口人,僅有200余老幼留在村里,四處冷冷清清。
“每次回鄉,都需要家里人修剪路邊枝丫,不然人都進不來。”為了改變村里面貌,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從印山村里走出去的龔靖,回到家鄉投資。2016年初,康豐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落戶印山村,流轉土地、整治土地、開荒、修路……康豐源生態園項目在印山村紅紅火火開建,歷時5年耗資6000余萬元,項目開園。
有低丘緩坡地、有湖泊,看得見水、望得見山,結合印山村的地形和土壤特點,龔靖決定在園區里開辟一片桃花林。由于沒有種植基礎,種植什么品種又令人犯了難,龔靖只能帶隊前往荊門、棗陽、仙桃等地取經,最終從仙桃引來8個品種的桃子,以摘桃的季節,命名為印山1號至8號。
“5月可以吃毛桃,6至7月又到了吃雪桃的季節,從5月開園到10月份,有8個品種的桃子可摘可吃。”龔靖介紹,由于土壤氣候適宜桃子生長,且護養得當,第一年掛果的桃子,經檢測平均甜度能達到16%,最高的甚至有22%,深受游客們喜愛。“不過,采摘體驗只占桃子銷路的20%,去年園內產的20萬斤桃子在咸寧、武漢等地商超和攤點十分受歡迎,銷售一空。預計今年桃子產量能達到60萬斤,明年進入豐產期,達到100萬斤。”龔靖說,為了豐富采摘的品類和接檔桃子的生長期,康豐源生態園里又引進了獼猴桃、火龍果、臍橙等品種,占地一共400畝。
游客在花海徜徉(通訊員 雷平攝)
過去,大家常認為,吃頓農家飯,摘點新鮮瓜果,就是鄉村游。然而在這里,實現了沉浸式度假,是升級版的鄉村游。從嘉魚縣城區到康豐源生態園度假的張女士說,她在這里訂了一間房,準備就在這里住了。
桃林上空的繩索棧道
村民吃上“旅游飯”,村集體收入增至35萬元
道路實現硬化,沼澤地上建起了廣場,肥沃的土地上,連片的果樹長勢喜人,破泥磚房變身具有客家風情的民宿客棧……印山村的村民們說,借助旅游發展的東風,村里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不僅環境越來越好,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來了,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游樂園
今年52歲的印山村村民龔真祥,在康豐源生態園的兒童游樂場打工,他也是印山村回流村民之一。在外闖蕩了20多年,得知村里要開發農旅項目,2016年,龔真祥在家門口找了一份工作。2018年,在外打工的兒子兒媳回來看望他,村里的變化讓兒子兒媳眼前一亮,當即也決定不走了。
“早上跑個步,晚上散個步,日子過得很舒服。”龔真祥介紹,現在他一個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資,老伴也能拿到一兩千元,兒子兒媳能各拿到近5000元一個月,一家人還能團聚在一起,十分幸福。現在,家里出行還開上了小汽車。
負責康豐源生態園內游船管理的張達青,已70歲。盡管年紀大了,但他身體還很硬朗,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張達青說:“今天來劃船的游客真不少,起碼有40到50條船,現在是20元錢30分鐘,人少的時候還能讓他們多劃一會兒。”
“大伙兒日子越過越有滋味兒。”印山村黨支部書記尹愛清介紹,全村已有近500人回流返鄉就業,村集體經濟收入由7500元增加到35萬元,村民們除了土地固定分紅外,還能通過景區務工、經營土特產等方式創收。
景區與村落交相呼應
“希望家家住上好房子,過上好生活,建成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花園式鄉村。”龔靖說,康豐源生態園現在每年大約能提供臨時用工6000人次,未來,他們還要發展果實深加工產業,制作果酒、果脯等,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