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馬文俊)從“兩個毫不動搖”到“三個沒有變”“兩個健康”,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民營經濟”成了全場熱詞。
而在武漢市民營經濟的主戰場之一——江岸區,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老板。全區納稅百萬元以上市場主體中,民營企業占比64.5%;全區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70%;去年,民營企業新增就業近3萬人,托舉起全區總量的83%。
3月14日,一場民營企業座談會在此乘勢召開,該區三十余位民營企業家C位入座,談感受、說想法、提建議,在真知灼見的碰撞中,進一步凝聚改革發展共識。
(資料圖)
“缺技術、少平臺,傳統建筑企業轉型困難。”“希望科技金融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用人、用地成本高,政府能否協助解決?”……
接近3小時的座談會中,企業提出了近30條建議、訴求,既有共性問題,也有新形勢、新需求下催生的新挑戰。
此前,江岸區提出“爭創高端服務業創新發展示范區”,做強金融保險、商貿、文創三大傳統優勢服務業,發展生態環保、健康、專業服務三大新動能服務業,積極布局以科創服務業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領域新興產業。
圍繞此規劃,該區在上周出臺了“三十條”新政策,以“真金白銀”全力推動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創新發展。當天會上,該區負責人詳細解讀相關政策,讓企業家穩穩吃下“定心丸”。
“充分利用江岸區‘531’產業體系中醫療產業的優勢,我們計劃在固體制劑的開發與應用、慢性病診療與配套方面,積極與各大醫院展開合作。”武漢百草園生化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但吉說,作為一家僅有20名員工的民營企業,該公司年營收額近年穩定在2000萬至3000萬之間。
“從澳門路起家,扎根江岸23年,變的是市場形勢,不變的是政府對我們的支持。”武漢視博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陸漢東表示,在江岸區營商政策的精準護航下,近年公司醫療、醫美代理設備銷售穩定增長,自研再生醫學材料新品迭出,業務版圖拓展至全國多地。
“希望多開展企業家服務群、企業經濟論壇等活動,為區內中小微企業鏈接更多資源,搭建創新創業的‘熱帶雨林’。”武漢市鵝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毛恒誼建議,可繼續開發、利用江岸獨特的人文環境與城市環境優勢,吸引更多文創、科創等領域的年輕人、年輕企業來到江岸,留在江岸。
為企服務,有呼必應,近年江岸區營商環境排名穩居武漢中心城區前列,多項創新做法在全省復制推廣。
“未來,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民營企業加速奔跑、發展壯大。希望區內民營企業深度參與江岸的產業培育和轉型升級,積極融入數字經濟發展新賽道,實現企業發展與江岸產業轉型的共贏。”該區負責人說。